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9 15:45:50     共 2521 浏览

一、诗经原文呈现

篇名:伐柯

作者:无名氏(《诗经·豳风》篇目)

原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

二、词句注释

1.伐柯

  • 字义:砍削斧柄(柯即斧柄)
  • 引申:比喻遵循既定规则,《毛传》释为"取法之道"2.匪斧不克
  • 匪:通"" - 克:能够完成

3.笾豆有践

  • 笾豆:古代祭祀/宴饮器具(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 有践:排列整齐貌

---

三、白话译文

第一章

要砍削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头难完成。

要娶妻子怎么办?没有媒人难成婚。

第二章

砍斧柄呀砍斧柄,样板就在手中握。

我遇见的这个人,礼仪周全堪典范。

---

四、文学赏析

# (1)比兴手法解析

-首章双重比喻

以"伐柯需斧"兴,引出"娶妻需媒"旨,形成"自然劳作-社会伦理"意象链

-次章递进结构

"则不远"指斧柄制作标准,又隐喻婚姻礼法规范

# (2)礼仪文化映射

-笾豆意象

通过祭祀器具的整齐陈列,暗示周代婚姻需符合宗法制度

# (3)韵律特征

  • 四言句式为主
  • "克-得"远-践"上古韵部

---

五、历史背景考据

# 1. 豳地文化特征

  • 创作于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1世纪)
  • 反映周人农耕文明与礼制建设的结合

# 2. 媒妁制度演变

- 对比《卫风·氓》的自由婚恋,体现周代中期婚姻礼法强化

# 3. 儒家阐释流变

  • 《礼记·中庸》引"柯"章论证"不远人"
  • 汉代郑玄注强调"妻之礼非媒不得

六、跨学科解读

1.人类学视角

  • 斧柄作为生产工具与婚姻象征的双重性
  • "样板"概念反映早期标准化思维

2.语言学考证

- "柯"甲骨文中作"?"与祭祀用具同源

3.现代转化案例

- 台湾学者将"其则不远"传统工艺传承研究

---

七、学术争议要点

1. 创作年代分歧:

  • 郭沫若主张东周补作说
  • 孙作云坚持周公时期说

2. "之子"推测:

  • 传统注疏认为指代新娘
  • 当代学者提出或为宗族长老

---

八、延伸阅读建议

1. 对比篇目:《齐风·南山》同类婚俗记载

2. 研究文献:

- 闻一多《诗经通义》

- 屈万里《诗经诠释》

3. 考古佐证:

-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出土周代媒妁契约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伐木》--无名氏 | ·下一条:《伐檀》--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