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
1.彭浪矶:今江西彭泽县长江南岸矶名,与江中小孤山相对
2.江南客:指靖康之变后南渡的词人自称
3.旅雁孤云:双重意象,既写实景又喻流亡状态
4.万里烟尘:暗指金兵南侵的战乱景象
5.碧山对晚:化用李白"青山欲衔半边日"黄昏意象
---
一叶小舟载我漂泊江南,如失群孤雁飘零浮云。回望中原万里烽烟,不觉泪湿衣襟。
暮色中山影清冷笼罩沙洲,只见枫叶芦根萧瑟。夕阳西下江水平静,离乡游子的愁绪愈加深沉。
---
---
1.创作年代:约1130年(建炎四年),金兵追击宋高宗至海上时期
2.地理坐标:彭浪矶地处长江险要,为南宋江防前线
3.词人心境:
---
1.南渡词代表作:与李清照《永遇乐》、张元干《贺新郎》共构"国之音"2.艺术创新性:
3.后世影响: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孤寂意象可追溯至此
---
1.地理意象的符号化:彭浪矶在宋词中成为南渡文人的精神地标
2.文本互文性:与同时期岳飞《满江红》比较,展现士人阶层的不同应对方式
3.现代解读空间:流亡体验的普世性使该词具有超越时代的共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