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53     共 2532 浏览

原文呈现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

注释精解

1.彭浪矶:今江西彭泽县长江南岸矶名,与江中小孤山相对

2.江南客:指靖康之变后南渡的词人自称

3.旅雁孤云:双重意象,既写实景又喻流亡状态

4.万里烟尘:暗指金兵南侵的战乱景象

5.碧山对晚:化用李白"青山欲衔半边日"黄昏意象

---

白话译文

一叶小舟载我漂泊江南,如失群孤雁飘零浮云。回望中原万里烽烟,不觉泪湿衣襟。

暮色中山影清冷笼罩沙洲,只见枫叶芦根萧瑟。夕阳西下江水平静,离乡游子的愁绪愈加深沉。

---

文学赏析

# 1. 意象系统建构

  • 空间对照:中原(虚写)与江南(实写)形成家国沦丧的张力
  • 色彩运用:"碧山"叶"的冷色调强化苍凉感
  • 时间维度:从"对晚"到"日落"的暮色推移暗示绝望情绪

# 2. 情感表达技法

  • 顿挫笔法:上片结句"泪满巾"直抒胸臆,下片转以景语收束
  • 声音空白:全词无任何声响描写,营造压抑的静默感
  • 炼字艺术:"冷"兼写气温与心境,""量化愁绪

---

历史背景探析

1.创作年代:约1130年(建炎四年),金兵追击宋高宗至海上时期

2.地理坐标:彭浪矶地处长江险要,为南宋江防前线

3.词人心境

  • 曾以"都山水郎"自居的隐士被迫流亡
  • 对比其早期《鹧鸪天·西都作》的潇洒,可见时代悲剧对文人的重塑

---

词学价值定位

1.南渡词代表作:与李清照《永遇乐》、张元干《贺新郎》共构"国之音"2.艺术创新性

  • 突破《采桑子》传统闺怨题材
  • 开创以小令写家国大事的范式

    3.后世影响: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孤寂意象可追溯至此

---

延伸思考

1.地理意象的符号化:彭浪矶在宋词中成为南渡文人的精神地标

2.文本互文性:与同时期岳飞《满江红》比较,展现士人阶层的不同应对方式

3.现代解读空间:流亡体验的普世性使该词具有超越时代的共鸣价值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