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08     共 2531 浏览

一、原文呈现

```

凭阑人·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

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

二、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澄澄:形容江水清澈平静的状态

2.搊(chōu)玉筝:弹奏装饰精美的古筝,"搊"拨弹动作

3.和泪听:含泪聆听的沉浸状态

# 白话译文:

皎洁月光映照着澄澈的江面,

不知何人在江上拨弄玉筝琴弦?

我隔江含泪倾听这哀婉乐声,

却听得整条江水都化作叹息连绵。

三、艺术特色赏析

# (1)视听通感的运用

通过"明"视觉意象与"筝"听觉意象的叠加,构建出"月光如弦,江声似筝"的意境,实现"听互转"效果。

# (2)留白手法解析

"何人"设问制造叙事空白,既可能是真实渔家女弹奏,亦或是作者幻听的江涛韵律,这种不确定性强化了作品的朦胧美。

# (3)情感递进结构

从"澄"的客观描摹,到"和泪"投入,最终升华为"满江叹声"的宇宙共鸣,完成由景入情的三级跳跃。

四、历史语境考察

# 元代文人处境

作品创作于元代中后期(约1330年),当时科举制度长期停废,张可久等汉族文人多屈居下僚,曲中"长叹"暗含对仕途无望的集体苦闷。

# 散曲发展背景

此作属"小令"体裁,体现元代后期散曲"化"倾向:

  • 字数精简至28字
  • 严守《中原音韵》的"青"韵部
  • 保留"阑人"牌特有的三句结构

五、跨文化对比

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异同:

维度《凭阑人·江夜》《琵琶行》
场景开放式江景封闭式船宴
音乐载体虚写的筝声实写的琵琶
情感指向普世性生命慨叹个人仕途失意

六、后世影响

1.文学传承: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以江写心,物我两忘"

2.音乐改编:现代作曲家陈其钢曾据此创作交响诗《江夜》

3.绘画演绎:明代吴门画派多有"夜听筝"题材册页传世

七、疑点考证

关于创作地点的争议:

- 钱塘江说(据《张小山乐府》跋)

- 富春江说(结合张可久桐庐任职经历)

- 艺术虚构说(无具体地理特征描写)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