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阑人·江夜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
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
1.澄澄:形容江水清澈平静的状态
2.搊(chōu)玉筝:弹奏装饰精美的古筝,"搊"拨弹动作
3.和泪听:含泪聆听的沉浸状态
皎洁月光映照着澄澈的江面,
不知何人在江上拨弄玉筝琴弦?
我隔江含泪倾听这哀婉乐声,
却听得整条江水都化作叹息连绵。
通过"明"视觉意象与"筝"听觉意象的叠加,构建出"月光如弦,江声似筝"的意境,实现"听互转"效果。
"何人"设问制造叙事空白,既可能是真实渔家女弹奏,亦或是作者幻听的江涛韵律,这种不确定性强化了作品的朦胧美。
从"澄"的客观描摹,到"和泪"投入,最终升华为"满江叹声"的宇宙共鸣,完成由景入情的三级跳跃。
作品创作于元代中后期(约1330年),当时科举制度长期停废,张可久等汉族文人多屈居下僚,曲中"长叹"暗含对仕途无望的集体苦闷。
此作属"小令"体裁,体现元代后期散曲"化"倾向:
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异同:
维度 | 《凭阑人·江夜》 | 《琵琶行》 |
---|---|---|
场景 | 开放式江景 | 封闭式船宴 |
音乐载体 | 虚写的筝声 | 实写的琵琶 |
情感指向 | 普世性生命慨叹 | 个人仕途失意 |
1.文学传承:王夫之《姜斋诗话》称其"以江写心,物我两忘"
2.音乐改编:现代作曲家陈其钢曾据此创作交响诗《江夜》
3.绘画演绎:明代吴门画派多有"夜听筝"题材册页传世
关于创作地点的争议:
- 钱塘江说(据《张小山乐府》跋)
- 富春江说(结合张可久桐庐任职经历)
- 艺术虚构说(无具体地理特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