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1     共 2524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小桃红

作者:盍西村(元代散曲家)

原文

> 采莲人和采莲歌,

> 柳外兰舟过。

> 不管鸳鸯梦惊破,

> 夜如何?

> 有人独上江楼卧。

> 伤心莫唱,

> 南朝旧曲,

> 司马泪痕多。

---

二、逐项解析

# (一)注释精要

1.采莲歌:江南水乡劳动民歌,常含男女情思

2.兰舟:木兰木制的小船,典出《述异记》

3.南朝旧曲:指南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等亡国之音

4.司马泪痕:化用白居易《琵琶行》"州司马青衫湿"典故

# (二)白话译文

采莲姑娘们唱着渔歌结伴而过,

杨柳岸边划过装饰华美的小舟。

全然不顾惊扰了鸳鸯的好梦,

夜色渐深时,

唯见孤独人影在江边小楼独卧。

最怕听见那些南朝遗曲,

引得人像贬谪江州的白居易般泪落衣襟。

---

三、文学赏析

# (一)意象体系

1.动静对照

  • 动态:采莲女的欢歌、兰舟的划行
  • 静态:独卧江楼的观察者

2.时空嵌套

  • 现时场景(元代江南)
  • 历史投影(南朝旧事)

# (二)艺术特色

1.双重视角

  • 表层:江南采莲风俗画
  • 深层:知识分子历史反思

2.声景运用

声音元素情感投射
采莲歌世俗欢愉
南朝曲家国悲叹

---

四、历史背景探微

# (一)创作语境

1.元代文人处境

  • 科举中断使文人转向散曲创作
  • 盍西村作为北人南游,对江南遗迹特别敏感

2.地理隐喻

南京作为南朝故都,元代沦为集庆路,遗址多存

# (二)文学传承

1.对杜牧的呼应

"女不知亡国恨"与"不管鸳鸯梦惊破"的互文

2.散曲发展脉络

体现元代散曲由俗入雅的转型特征

---

五、多维延伸

# (一)版本校勘

现存《太平乐府》与《阳春白雪》版本存在异文:

  • "有人"作"何人"(后者更显孤寂)
  • "泪痕""珠"前者更符曲律)

# (二)后世影响

1. 明代《词林摘艳》收录本曲

2. 现代学者任中敏《散曲丛刊》考据详注

# (三)文化比较

| 维度 | 本曲 | 类似题材(如杨果《小桃红》) |

|---|---|---|

| 主旨 | 历史沧桑 | 男女情思 |

| 手法 | 用典密集 | 白描为主 |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