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09     共 2529 浏览

一、原曲文本

曲牌名:喜春来(中吕宫)

作者:元好问(1190-1257)

原文

>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

> 东风和气满楼台。

> 桃杏折,宜唱《喜春来》。

---

二、注释与译文

# (1)词句注释

  • 玉靥:以白玉比喻梅花凋零后残留的花瓣,"靥"指酒窝,此处拟人化描写
  • 柳破金梢:柳枝初绽的嫩芽呈金黄色,"破"字突出新芽冲破树皮的动态
  • 眼未开:化用李商隐《二月二日》"须柳眼各无赖"指柳叶尚未完全舒展
  • 桃杏折: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暗喻春宴时折枝插花的雅趣

# (2)现代汉语译文

凋谢的梅花残留着如玉瓣片,幽香依然萦绕;

柳条绽出金黄色的新芽,嫩叶还未完全舒展。

和煦的春风充盈着亭台楼阁,

正当折取桃杏花枝时,最适宜吟唱这首《喜春来》。

---

三、文学赏析

# 1. 意象建构艺术

  • 双重春信:通过"梅残"冬春交替)与"破"早春特征)的时序叠加,构成立体的春日画卷
  • 通感运用:"香犹在"(嗅觉)、"梢"(视觉)、"和气"触觉)多维度激活感官体验
  • 空间叙事:由近景(梅柳)到全景(楼台),最终聚焦于人事活动(折花唱曲)

# 2. 曲律特色

  • 句式结构:前两句工整对仗,后三句错落变化,符合中吕宫"仄相间,疏密有致"的特点
  • 韵脚设计:""台"来"押皆来韵,开口呼发音增强明快感
  • 典故密度:全曲28字含3处用典,体现"以才学为曲"的金元文人创作特征

---

四、历史背景探析

# 1. 创作年代考据

据《遗山乐府》编年,此曲应作于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前后,时元好问任河南镇平县令,正值金元易代前夕。曲中"东风和气"喻对和平的渴望,与作者《岐阳三首》的忧患意识形成互文。

# 2. 社会文化语境

  • 宴饮风尚:金代文人延续北宋"集"传统,春宴时需即兴创作新曲
  • 曲牌流变:《喜春来》原为民间迎春曲调,经元好问改造后升格为文人词
  • 植物象征:梅柳组合常见于金代绘画,反映女真汉化过程中的审美融合

---

五、跨文本比较

1.与宋词对比

较之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孤高,本曲更显世俗情趣;不同于秦观《行香子》的铺陈,元曲以凝练见长。

2.同题材作品

白朴《天净沙·春》侧重视觉构图,而本曲突出宴饮场景的动态参与性;关汉卿《大德歌·春》偏重闺怨,此作则体现士大夫的雅致生活。

---

六、学术争议点

1."杏折"释义

  • 主流观点认为指折枝插瓶(参见《武林旧事》记载)
  • 钱钟书提出或隐喻"折花枝"男女情事(《谈艺录》补订本)

2.曲牌归属问题

《太平乐府》将其归入"小令"而《辍耕录》列为"过曲"最早曲谱见于明代《九宫词谱》。

---

七、文化影响

1.后世改编: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收录为典范作品

2.域外传播:18世纪传入朝鲜,载于《青丘永言》乐歌集

3.现代诠释:2023年国家大剧院曾将其改编为交响吟诵节目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