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0     共 2529 浏览

曲名与原文

曲牌名:四块玉

作者: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曲四大家"之一)

原文

```

送客时,秋江冷。

商女琵琶断肠声。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

月又明,酒又酲,客又醒。

```

---

注释与译文

注释

1.浔阳江:今江西九江段长江,白居易《琵琶行》故事发生地

2.商女:歌伎,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

3.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暗含作者自况

4.酲(chéng):酒醉后神志不清的状态

白话译文

秋夜送客的浔阳江畔寒意料峭,

歌女弹奏的琵琶声令人肝肠寸断。

你可知道当年白司马也是这般愁绪听曲?

月色愈发明亮,酒意越发浓烈,离人却愈加清醒。

---

文学赏析

1. 意象嵌套艺术

  • 三重时空交织:白居易的唐代往事(历史层)、马致远的元代创作(现实层)、读者解读的当下(接受层)
  • "秋江冷"与"月又明"构成冷暖对比,强化孤独感

2. 用典创新

  • 突破《琵琶行》原典,将"忘归客不发"改写为"又醒"显元人羁旅情怀
  • "司马"双关:既指白居易,又暗喻作者自身宦游经历

3. 音乐性表现

  • 平仄安排:"冷-声-听-明-酲-醒"形成情感递进
  • 三字句重复使用,模拟琵琶轮指节奏

---

历史背景

1. 创作语境

  • 元代至元年间(约1280-1290),马致远任江浙行省务官时期
  • 反映元代知识分子"抑下僚"的普遍心态

2. 文学传承

- 对白居易《琵琶行》的创造性转化:

对比维度《琵琶行》《四块玉》
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回忆第三人称旁观
情感基调愤懑不平虚无旷达
核心意象天涯沦落人生如梦

---

跨文化解读

1. 与关汉卿比较

  • 同写离愁:关剧浓烈直白(如《窦娥冤》),马曲含蓄空灵
  • 马致远更擅长用环境反衬心理

2. 日本五山文学影响

  • 室町时代禅僧绝海中津曾仿此曲创作《潇湘八景》
  • 体现元曲"枯淡"美学在东亚的传播

---

现代阐释

1.心理学视角

  • "又醒"展现认知失调:生理醉酒与心理清醒的矛盾
  • 符合现代"存在主义焦虑"

2.影视改编建议

- 镜头语言设计:

- 空镜:残月/孤舟/冷酒

- 声画对立:欢快琵琶声配愁苦表情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