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8     共 2536 浏览

诗文标题与作者

""诗题,既指"绝代有佳人"形象,更隐喻士大夫的高洁品格。杜甫(712-770)创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第五年(759年),其自身经历与诗中佳人的命运形成双重镜像:诗人因直言进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最终弃官漂泊秦州,靠采药伐薪维生。标题中未点明的"世"背景,恰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注脚。

原文与结构分析

全诗24句,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身世飘零(1-8句)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篇即塑造反差意象,"绝代"与"空谷"对比强化了命运的戏剧性。后续通过"云"引出佳人自述:关中丧乱导致兄弟被杀("收骨肉"),官宦家世("高何足论"在战乱中失去意义。

2.世态炎凉(9-16句)

"情恶衰歇"句揭示人性黑暗面:家族衰败后遭丈夫抛弃("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句以合欢花、鸳鸯的自然忠贞反衬人情淡薄。"在山泉水清"句成为诗眼,既喻佳人选择清贫自守,也暗含诗人对政治清浊的评判。

3.精神坚守(17-24句)

末段通过六个动作细节完成人格升华:"卖珠"屋"其坚韧,"花不插发"示其去华就实,"采柏盈掬"其贞刚。结尾"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以视觉化语言,将佳人、寒竹、暮色熔铸为士人精神的永恒象征。

注释与译文

  • 关键注释
  • "合昏"夜合花,朝开夜合,喻人当知节义
  • "清浊":既指女性贞洁观念,亦喻士人出仕与隐居的道德选择
  • "采柏":柏树凌冬不凋,象征坚贞,与后文"修竹"形成精神序列

-白话译文

有位倾城佳人独居山谷,自称名门女子却沦落草野。昔年关中战乱兄弟遇害,显赫家世难保亲人尸骨。世态炎凉嫌贫爱富,丈夫另娶如花新妇。合欢花尚知守信开合,鸳鸯鸟从不独宿,负心人却只见新人欢笑。我愿如山泉保持清澈,变卖珠宝修补茅屋。不戴鲜花偏爱柏枝,寒风中薄衫倚竹,任暮色染透衣衫。

文学赏析

1.双重寄托手法

表面写弃妇遭遇,实则包含三重寄托:

  • 社会层面:揭露战乱导致的伦理崩塌("兄弟遭杀戮"新人美如玉")
  • 个人层面:暗喻杜甫被朝廷遗弃的处境("不得收骨肉"其谏言被拒)
  • 哲学层面:通过"泉水清浊"探讨乱世中的道德选择

2.意象系统建构

全诗以"—烛火—泉水—柏竹"构建隐喻链:"草木"象征飘零("落依草木"),"转烛"命运无常("随转烛"),"柏竹"则成为精神图腾。这种由脆弱到坚毅的意象演进,形成杜甫特有的沉郁顿挫之美。

3.叙事创新

突破乐府传统(如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的虚写),采用"叙事":开篇第三人称客观描写("代有佳人"),中段转为第一人称自白("自云"),结尾回归外视角定格画面。这种多层叙事使人物更具真实感。

扩展说明

1.诗史互证

安史之乱期间(755-763),唐朝人口锐减三分之二,社会阶层剧烈重组。诗中"官高何足论"反映战乱中旧权贵的失势,与《资治通鉴》载"王侯将相家多离散"的史实相印证。

2.接受史演变

宋代黄鹤首次提出"弃妇以喻逐臣";明清学者如王嗣奭强调其"时愤世"主题;现代学者傅璇琮则关注诗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认为佳人形象突破了传统弃妇诗的被动性。

3.比较阅读

  • 与白居易《琵琶行》对比:杜诗佳人主动选择隐居("在山泉水清"),白诗商妇被动漂泊,反映两位诗人对苦难的不同态度
  • 与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传统关联:杜甫将政治失意转化为更具人间性的女性叙事,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新路径

文学史地位

此诗标志着杜甫"史"创作的成熟:

  • 艺术上:完成从《三吏》《三别》的客观叙事到主客交融的升华
  • 思想上:将个人苦难上升为对士人精神的普遍思考
  • 影响上:开李商隐《无题》、陆游《卜算子·咏梅》等托物言志先河

正如闻一多所言:"杜甫的《佳人》不是一首诗,而是一把丈量乱世中人性的尺子。"诗中那个倚竹独立的背影,最终超越了具体时代,成为中华文化中"贱不能移"的精神符号。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