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夜上受降城闻笛
---
李益(748-829)
---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原文 | 注释 | 白话译文 |
---|---|---|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回乐烽:灵州回乐县烽火台 沙似雪:月光下沙砾反射如雪 | 回乐烽前的沙地在月光照耀下如积雪般皎白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月如霜:月色清冷似秋霜 | 受降城外的月色寒凉如降霜铺地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芦管:胡人乐器(类似笛) 暗指《折杨柳》等思乡曲调 | 不知从何处传来幽幽的芦笛声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尽:全都 望乡:眺望故乡方向 | 引得戍边将士整夜眺望故乡难以入眠 |
---
1. 意象组合的张力
2. 情感表达手法
3. 历史价值
反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边防压力与戍卒生存状态,具史诗性特征
---
1. 比较阅读
- 与王之涣《凉州词》"笛何须怨杨柳"对比:均以笛声写戍边之怨,但李诗更重群体心理刻画
2. 文化符号
- "受降城"唐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既是军事胜利标志,也是孤独守卫的见证
3. 后世影响
明代《唐诗品汇》评:"二十八字中含无限凄凉"清代沈德潜称其"唱"
---
1.创作地点考证:有学者认为诗中受降城指丰州中受降城(今包头附近)
2.芦管乐器考据:或为波斯传入的筚篥,反映唐代音乐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