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20 浏览

---

一、诗文标题解析

标题:夜上受降城闻笛

  • 地理背景:受降城为唐代三座军事要塞(东、中、西受降城)统称,此处应指灵州西受降城(今内蒙古境内),是抵御突厥的前线。
  • 时间意象:"夜"字奠定苍凉基调,"闻笛"暗示边塞特有的音乐符号,二者构成时空交织的抒情场景。

---

二、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

  • 身份:中唐边塞诗代表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 创作特点:擅长以音乐意象(笛、角、琵琶)烘托边塞意境,语言凝练而情感深沉
  • 相关作品:《塞下曲》《从军北征》等

---

三、原文呈现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四、逐句注释与译文

原文注释白话译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回乐烽:灵州回乐县烽火台
沙似雪:月光下沙砾反射如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在月光照耀下如积雪般皎白
受降城外月如霜月如霜:月色清冷似秋霜受降城外的月色寒凉如降霜铺地
不知何处吹芦管芦管:胡人乐器(类似笛)
暗指《折杨柳》等思乡曲调
不知从何处传来幽幽的芦笛声
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全都
望乡:眺望故乡方向
引得戍边将士整夜眺望故乡难以入眠

---

五、艺术赏析

1. 意象组合的张力

  • 视觉:"沙似雪"月如霜"构成冷色调画面,强化边塞苦寒
  • 听觉:"芦管"打破寂静,触发集体思乡情绪

2. 情感表达手法

  • 末句""写群体行为,个体情感升华为时代共鸣
  • 通感运用:将听觉(笛)转化为视觉(望),延伸诗意空间

3. 历史价值

反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边防压力与戍卒生存状态,具史诗性特征

---

六、扩展说明

1. 比较阅读

- 与王之涣《凉州词》"笛何须怨杨柳"对比:均以笛声写戍边之怨,但李诗更重群体心理刻画

2. 文化符号

- "受降城"唐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既是军事胜利标志,也是孤独守卫的见证

3. 后世影响

明代《唐诗品汇》评:"二十八字中含无限凄凉"清代沈德潜称其"唱"

---

七、学术争议

1.创作地点考证:有学者认为诗中受降城指丰州中受降城(今包头附近)

2.芦管乐器考据:或为波斯传入的筚篥,反映唐代音乐文化交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