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4       共计:2521 浏览

一、文献基础

篇名:有瞽(出自《诗经·周颂》)

作者:无名氏(西周乐官或史官集体创作)

原文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

设业设虡,崇牙树羽。

应田县鼓,鞉磬柷圉。

既备乃奏,箫管备举。

喤喤厥声,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我客戾止。

永观厥成。

二、词句注释

1.有瞽

  • ""语助词,"瞽"指盲人乐师(古代常以盲人担任音律校正)

    2.设业设虡

  • "业":悬挂钟磬的木架横梁
  • "虡"jù):支撑横梁的立柱

    3.崇牙树羽

  • "牙":横梁上突出的彩绘木钉
  • "羽":装饰的羽毛

    4.应田县鼓

  • "应":小鼓;""大鼓;"县鼓"悬鼓

    5.鞉磬柷圉

  • 四种乐器:摇鼓(鞉)、玉磬、木制柷(起乐器)、木制圉(止乐器)

三、白话译文

盲人乐师列队而立,肃立在周王室庙堂。

架起钟磬的横梁立柱,彩钉羽饰庄严辉煌。

大小鼓乐悬列齐整,鞉磬柷圉各得其所。

乐器齐备开始演奏,箫管合鸣声声悠扬。

洪亮和谐的美妙乐音,庄严雍容回荡殿堂。

先祖神灵欣然聆听,贵宾莅临观礼助兴。

共赏这完美的乐章。

四、文学赏析

# (1)结构艺术

  • 空间叙事:采用由远及近的镜头式描写,先展现乐队的整体阵列(1-2句),再聚焦乐器细节(3-4句),最后呈现听觉效果(5-7句)
  • 感官交织:视觉("牙树羽")与听觉("喤喤厥声")的复合描写

# (2)修辞特色

  • 联绵词运用:"喤喤"模拟钟鼓共鸣,"雍"形容庄重和声
  • 器物罗列:通过六种乐器并置(应田县鼓鞉磬柷圉),构建仪式感

五、历史背景考察

1.礼乐制度

  • 反映西周"以乐致神"祭祀传统,《周礼·春官》载"瞽矇掌播鼗、柷、敔、埙、箫管"2.社会功能
  • 盲乐师群体的特殊地位,《国语》记载"瞽献曲,史献书"

    3.考古佐证

  •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编钟,其悬挂方式与"业设虡"相符

六、延伸探讨

1.文字学价值

  • "虡"在甲骨文中象形木架结构,此诗保存了早期建筑学术语

    2.比较文学

  • 与《商颂·那》的乐器描写形成商周礼乐文化对比

    3.现代启示

  • 中国残疾人音乐教育的古老传统可追溯至此

七、学术争议

1. 创作年代分歧:

- 郑玄注认为属成王时期,现代学者郭沫若考证可能晚至昭穆时代

2. "客"身份考:

- 或指诸侯助祭者,或解为拟人化的神灵(如朱熹《诗集传》说)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有狐》--无名氏 | ·下一条:《有駜》--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