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常武》
(无名氏·西周)
原文: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
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
1.赫赫明明:形容周宣王威严显赫、英明睿智。"赫赫"声威盛大,""智慧昭彰。
2.南仲大祖:南仲为周朝名将,大祖指其受命于祖庙,体现征伐的合法性。
3.铺敦淮濆:"铺敦"布阵屯兵,"濆"淮河沿岸,反映战场地理特征。
4.阚如虓虎:形容将士如怒吼的猛虎,凸显军队气势。
5.濯征徐国:"濯"彻底清洗,暗示战争的正义性与决定性。
---
(按章节逐段翻译,保留原诗四言句式)
第一章:
显赫英明的周宣王,诏令卿士南仲与太师皇父:
整顿六军修缮兵器,心怀敬畏保卫南疆。
第三章:
王师沿淮河巡察徐国,不扰民不滞留,政务井然有序。
天子威严从容进军,非闲游亦非急行,徐国闻风震动如遭雷击。
第五章:
军队如鹰隼翱翔,如江汉奔涌,如山岳稳固,如川流不息。
阵势绵密不可测度,终以雷霆之势平定徐国。
---
1.战争叙事结构:
全诗六章按"将→备战→行军→威吓→决战→凯旋"展开,形成完整的史诗框架。
2.修辞特色:
3.情感表达:
通过"此南国"徐方来庭"句,将军事胜利与德政教化结合,彰显"以武止战"。
---
1.徐国叛乱:
西周晚期,淮夷徐国(今江苏泗洪一带)叛乱,威胁周王朝对东南方的控制。
2.宣王中兴:
周宣王(前827-前782在位)为扭转国势衰微,亲征徐国巩固疆域,此役成为中兴重要标志。
3.军事制度:
"整我六师"西周"西六师",每师约3000人,体现早期中央集权军事体系。
---
1.篇名释义:
"常武"诗中,学界有"武"乐名"常德立武"三说,朱熹主张"武为常则不可"的警戒说。
2.作者考辨:
《毛诗序》归为召穆公所作,但诗中无确证,更可能为史官或乐师集体创作。
3.史学价值:
与《竹书纪年》"王六年,王帅师伐徐戎"相互印证,补充先秦军事史细节。
---
1.后世引用:
"如雷如霆"成为形容军威的经典典故,常见于历代战争诗文。
2.礼乐研究:
汉代《白虎通义》将其列为"征伐乐歌"周代"兵礼一体"。
3.文学地位:
作为《诗经》最长战争叙事诗之一,与《秦风·无衣》并称先秦军事文学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