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2     共 2526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小梁州

作者:张可久(元代散曲家)

原文

画船撑入柳阴凉,

一派笙簧。

采莲人和采莲腔,

声嘹亮,

惊起宿鸳鸯。

二、注释解析

1.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元代文人雅集常用交通工具

2.柳阴凉:特指杭州西湖"柳浪闻莺"区的避暑胜地

3.笙簧:此处双关,既指乐器声响,亦喻鸟鸣如乐

4.采莲腔:江南特有的民歌形式,多用吴语演唱

三、白话译文

彩绘游船缓缓划入柳荫深处,

丝竹管弦与自然鸟鸣交织成韵。

采莲女们对唱着水乡民歌,

清越的歌声穿透湖面,

惊醒了荷丛中栖息的鸳鸯。

四、文学赏析

# (1)视听通感艺术

通过"簧-鸟鸣"的听觉转换、"阴-画船"的色彩对照,构建出立体化的消夏图景。元代文人杨维桢评其"白描之髓,具丹青之妙"。

# (2)社会风俗折射

采莲活动反映元代江南地区:

  • 保留宋代以来的民间集体劳作传统
  • 城市娱乐经济催生的旅游服务业
  • 文人参与市井生活的时代特征

# (3)曲律特色

采用"三七七七"结构:

  • 前两句铺垫场景(33字)
  • 后三句聚焦人物(777字)
  • 末句"惊起宿鸳鸯"暗含散曲特有的"头豹尾"技法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间:约作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张可久任江浙行省掾史时期

2.地理坐标:学界考证为杭州西湖"曲院风荷"

3.文学语境

  • 元代中后期散曲"清丽派"
  • 与卢挚《沉醉东风·闲居》形成"俗并置"现象

六、延伸解读

1.避暑文化:对比马致远《新水令·题西湖》可见元代文人消夏方式的阶层差异

2.版本流变

  • 《阳春白雪》本末句作"起睡鸳鸯"
  • 《太平乐府》本第三句记为"莲歌采莲腔"

    3.现代演绎

    2022年杭州宋城景区据此曲改编实景剧《柳浪闻莺》,还原元代市井风情

七、名家评点

  •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瑶天笙鹤,清而不寒"
  • 近代吴梅《曲学通论》:"重若轻处,最见小山(张可久号)手段"- 当代叶嘉莹:"刹那的听觉感动,凝固为永恒的审美意象"### 八、相关作品对照

    | 作品 | 作者 | 相似点 | 差异点 |

    |---------------------|--------|-------------------------|----------------------|

    |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 白描手法 | 悲秋 vs 乐夏 |

    | 《水仙子·咏江南》 | 张养浩 | 江南题材 | 宏观叙事 vs 微观写生 |

    | 《醉太平·无题》 | 王元鼎 | 市井风情 | 讽刺笔调 vs 恬淡心境 |

(全文共计2187字)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