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9       共计:2523 浏览

诗经原文

```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

词句注释

1.朝既盈矣:朝堂已站满官员。"盈"指满

2.匪鸡则鸣:并非鸡在啼叫。"匪"通"非"

3.苍蝇之声:苍蝇嗡嗡的声响

4.朝既昌矣:朝会正盛大举行。"昌"表兴盛

5.薨薨(hōng):虫群飞动的象声词

6.无庶予子憎:莫让人厌弃你我。""众人

白话译文

(妻子)说:"已啼叫,朝堂站满人了。"(丈夫)答:"鸡鸣,是苍蝇嗡嗡声。"(妻子)说:"发亮,朝会开始了。"(丈夫)答:"晨光,是月亮的光芒。""虫群嗡嗡飞,我愿与你再入梦乡。""朝会快散了,别让人指责我们怠惰。"### 诗歌赏析

# 对话体结构创新

全篇采用夫妻问答形式,通过六组对答展现先秦日常生活场景,开创中国诗歌"房对话"河。妻子三次催促(鸡鸣→东方明→会归)与丈夫三次狡辩(蝇声→月光→同梦)形成戏剧性张力。

# 时间意象运用

诗中构建三重时间刻度:

  • 生物时间(鸡鸣)
  • 天文时间(东方既白)
  • 政治时间(朝会)

    丈夫刻意混淆时间认知的行为,折射出周代贵族"寝朝制度"官员的怠政心理。

# 修辞艺术

"匪...则..."的否定句式重复出现,配合"声代鸡鸣"、"充曙光"荒谬比喻,形成黑色幽默效果。末句"庶予子憎"转为严肃口吻,揭示诗歌劝诫本质。

历史背景考察

# 创作年代推定

根据"朝既昌"的早朝制度及"薨"字用法,学界普遍认定属西周中晚期作品(约公元前9世纪),早于《诗经》正式编订时间,当为民间采集的古老歌谣。

# 周代礼制反映

诗中可见:

1. "鸡人"报时制度(《周礼·春官》载"夜呼旦以警百官")

2. 卯时朝会规定(《礼记·玉藻》"朝辨色始入"

3. 夫妻称谓规范("子"为敬称,符合《仪礼》记载)

学术争议聚焦

1.主题分歧

  • 传统经学认为"荒淫"《毛诗序》)
  • 现代研究多解读为"惧怠政"(郭沫若《青铜时代》)
  • 民俗学派视为"起仪式歌"闻一多《诗经通义》)

2.人物关系考

有学者提出对话者非夫妻而是君臣(高亨《诗经今注》),但"同梦"意象及出土青铜器"宴乐图"证应为夫妇私语场景。

文学影响追踪

1. 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继承其对话体讽刺手法

2. 杜甫《新婚别》"婚晨告别"化用时间错位技巧

3. 日本《万叶集》卷五"仓谣"受本诗结构启发

跨文化比较

与古希腊萨福《晨歌》比较:

  • 同属"唤诗"
  • 中国版强调社会伦理,希腊版侧重个人情感
  • 均使用"现象误读"(萨福将晨星误认为火炬)

现代阐释空间

1.管理学视角:揭示组织管理中"心理"机制

2.性别研究:展现先秦女性在家庭纪律维护中的角色

3.时间哲学:反映人类对客观时间的主观抗拒本能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鱼藻》--无名氏 | ·下一条:《鸤鸠》--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