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折桂令(双调)
作者:张可久(元代散曲家)
原文:
```
倚西风闲读《离骚》。
憔悴三闾,独醒徒劳。
算也由他,爱也由他,恨也由他。
楚些招魂,湘累怨魄,些个堪嗟。
笑当年贾生空吊,到如今渔父争夸。
沧浪水清,沧浪水浊,濯足浣纱。
```
1.三闾:指屈原,曾任楚国三闾大夫
2.楚些:《楚辞》招魂篇的固定句式,"些"为楚地巫咒语尾助词
3.湘累:指投湘水而死的屈原,"累"通"缧"无罪而死者称累
4.贾生:西汉贾谊,曾作《吊屈原赋》
5.沧浪水:典出《孟子·离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三、白话译文
迎着秋风闲览《离骚》,
想起憔悴的屈原,独醒终是徒劳。
算计由他,钟爱由他,怨恨也由他,
楚地招魂的咒语,湘水含怨的魂魄,件件令人叹嗟。
可笑当年贾谊空自凭吊,
到如今渔父们争相夸耀。
沧浪水清时濯冠,水浊时洗足——
不过是随波逐流的生存之道。
全曲采用"史-怀古-讽今"递进:
创作于元顺帝至正年间(约1341-1368),此时:
与马致远《夜行船·秋思》对比:
维度 | 张可久 | 马致远 |
---|---|---|
历史观 | 循环论(水清浊交替) | 虚无主义(人生如寄) |
抒情方式 | 借屈原符号批判现实 | 直接抒发幻灭感 |
语言风格 | 典雅密丽 | 泼辣直白 |
1.知识分子的困境:屈原式"醒"与渔父式"俗"永恒辩证
2.历史记忆功能:文学如何通过重述历史干预现实
3.生态隐喻:水清浊之辨对当代社会治理的象征意义
关于"濯足浣纱"解读存在两派:
-隐逸说(孙楷第主张):反映作者晚年归隐心态
-抗争说(吴梅考证):暗讽官员同流合污现象
最新考古发现张可久晚年与江浙文人结社唱和,为隐逸说提供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