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1     共 2532 浏览

曲名与原文

曲牌:寨儿令(又名"营曲"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字小山,元代散曲大家

原文

石斗滩,剑门关,上青天不如行路难。

年来世事,眼底江山,稳放着渔竿。

黑头公不到樽前,玉门关老却征鞍。

懒簪獬豸冠,不入麒麟画,把一钩香饵自潺湲。

问甚么夕阳影里,古戍烟中,甚生涯。

---

注释与译文

重点词注释

1.石斗滩:暗用《诗经·邶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典故,喻仕途险恶

2.剑门关:化用李白《蜀道难》意象,双关人生艰险

3.黑头公:指年少得志者,《晋书》载王珣"冠为黑头公"

4.獬豸冠:御史官帽,《后汉书》载"法冠,执法者服之"

5.麒麟画:功臣画像,典出《汉书·苏武传》麒麟阁十一功臣

白话译文

险如石漩的滩头,峻似剑门的关隘,

都说青天难上,却不及世路艰难。

看尽年来的沧桑变幻,望透眼底的万里江山,

且将渔竿稳稳握在手中。

那些少年得志者终难长久,玉门关外老将卸下征鞍。

懒戴那御史的官帽,不图麒麟阁的虚名,

只守着香饵钓竿独享清闲。

休问那夕阳残照里,古戍烽烟中,

藏着怎样的人生答案。

---

文学赏析

结构艺术

全曲采用"兴-铺陈-转折-收束"经典结构。前三句以自然险境起兴,中间六句通过官场意象的堆砌形成强烈对比,末三句以开放式提问收尾,留下哲学思考空间。

修辞特色

1.意象群构建:军事意象(剑门关、玉门关、古戍)与隐逸意象(渔竿、香饵)形成张力

2.反讽手法:"上青天不如行路难"李白原意,强化批判性

3.色彩运用:"黑头"""生命阶段的隐喻性对照

思想内涵

通过""与"隐"的二元对立,揭示元代知识分子在异族统治下的精神困境。末句"甚生涯"诘问,实则是对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比马致远《秋思》更显冷峻深刻。

---

历史背景

创作年代考据

据《全元散曲》编年,此曲应作于1324-1333年间,时值元英宗至文宗朝,朝廷屡兴"儒户检括"政策,张可久时任桐庐典史,正处于"抑下僚"的创作高峰期。

社会语境

1.科举停滞: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恢复科举后,汉人录取率不足15%

2.吏员制度:多数文人充任低级吏员,如张可久终身未超过从七品

3.隐逸风尚:据《元史·隐逸传》载,当时江南隐士群体达历史峰值

文学史定位

此曲代表元代散曲"丽派"的成熟风格,既保持词体雅言传统,又融入曲体俚俗特征。周德清《中原音韵》评其"命意造语,俱臻绝顶"。

---

跨文本比较

1.与《沉醉东风·渔父词》对比:同写渔隐主题,但本曲更突出"闲"的政治主动性

2.与《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互文:两曲共同构建张可久的"途倦怠"书写体系

3.对《红楼梦》"歌"的影响:曹雪芹"人都晓神仙好"句式结构可能源于此曲

版本流变

现存最早见于天一阁藏《张小山乐府》明抄本,与《雍熙乐府》本存在三处异文:"稳放着""收拾""却""却"甚生涯""时闲"可见明代编者的雅化倾向。

---

现代解读

存在主义视角

曲中展现的"选择困境"与萨特"人是自由的,人注定自由"形成跨时空对话。渔竿作为自由意志的象征,对抗着体制化的"獬豸冠"。

生态批评维度

"江山"的宏观视角与"一钩香饵"微观聚焦,构成前现代生态观的典型表达,较西方生态文学早五个世纪。

管理学启示

"麒麟画"对当代绩效考核体系具有解构意义,暗合德鲁克"工作者自我管理"理论。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