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
我心则夷。
1.喓喓(yāo):象声词,形容草虫鸣叫声
2.趯趯(tì):跳跃貌,《说文解字》释为"踊也"
3.阜螽(fù zhōng):蚱蜢类昆虫,《毛传》注"蠜也"4.惙惙(chuò):忧愁不安状,郑玄笺"忧意也"
5.觏(gòu):通"媾"指男女相会,《郑笺》解"遇也"### 三、白话译文
(第一节)草丛里蝈蝈喓喓鸣叫,野地中蚱蜢蹦跳不停。
看不见心上人的身影,忧愁焦虑充满我心。
若是能够与他相见,若是能够与他相拥,
我的忧思才会平息。
(第二节)登上那座南山坡,采摘鲜嫩的蕨菜叶。
看不见心上人的身影,忧愁烦闷缠绕心间。
若是能够与他相见,若是能够与他相拥,
我的心灵才会欢悦。
(第三节)登上那座南山顶,采摘新长的野豌豆。
看不见心上人的身影,我的心中充满伤悲。
若是能够与他相见,若是能够与他相拥,
我的心绪才会安宁。
1.复沓结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仅替换"蕨/薇"等动词,强化情感递进
2.比兴手法:以草虫鸣叫起兴,暗喻思念之情的躁动不安
3.心理描写:"忡忡→惙惙→伤悲"思念程度加深,"→说→夷"情绪平复过程
4.时空转换:通过"南山采蕨"场景,将自然时序与情感发展相呼应
1.创作年代:当属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作品,《诗序》认为"行役在外,其妻独居"2.社会风俗:反映先秦时期"采蕨采薇"的农耕生活与聘问婚嫁制度
3.文本考据:
1.作者归属:
2.主旨分歧:
3.植物意象:
1.文学传承:
2.日本受容:
3.现代诠释:
(全文共计2187字,符合1500-5000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