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朝天子(中吕宫常用曲牌)
作者:周德清(1277-1365),元代音韵学家、散曲家
原文:
```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
3."雁声嘹亮"
- 雁:候鸟迁徙意象,对应游子漂泊状态
4."起离情,敲残愁况"
5."梦家山身异乡"
秋夜的月光与桂花香气随风弥漫,
捣衣声仿佛催生了漫天寒霜,
天际传来南飞雁群的清厉鸣叫。
雁声唤醒离愁,砧声击碎心绪,
梦中回到故土,醒来仍是异客。
寒夜沁凉,孤枕生寒,
这秋夜不许愁苦之人强撑硬扛。
1.意象组合艺术
构建"月光-桂香-砧声-雁鸣-凉枕"的意象链,形成视听嗅触多感官交织的秋夜图景。其中"砧声催霜"通感运用尤为精妙。
2.情感递进结构
按"起(前三句)→情生(中三句)→情极(末三句)"的经典曲式推进,最后以"愁人强"情感顶点。
3.语言风格
体现元曲"而不文,俗而不俗"质:
4.音韵设计
全曲押"阳韵"(荡、亮、况、乡、凉、强),开口呼韵脚增强抒情力度,与内容的高度悲凉形成声情共振。
1.创作年代推定
据《录鬼簿》记载,此曲应作于周德清中年游宦期间(约1315-1325),时值元仁宗恢复科举初期,曲中"桂香"隐含对功名的复杂态度。
2.元代文人处境
反映元代汉族文人的典型困境:
3.文学史价值
此曲被收入《阳春白雪》等重要散曲集,代表元代中期散曲"雅化",周德清本人所著《中原音韵》更是北曲创作的理论基石。
1.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比较
同写秋日旅愁,但周曲更重心理刻画,马曲偏重画面拼接。周曲末句的决绝语气在元曲中颇具独创性。
2."不许愁人强"的哲学意味
突破传统诗词"忍抒怀"模式,直言愁绪的不可抵抗性,体现元代士人对生命体验的真实态度。
3.后世影响
清代厉鹗《论词绝句》评:"欲识中原音韵祖,水晶宫里说周郎"此曲的用韵实践与理论著作形成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