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3       共计:2518 浏览

篇名与原文

《彤弓》出自《诗经·小雅》,作者佚名(标注为"无名氏"全文三章,每章七句,采用典型的重章叠句形式:

```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

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

我有嘉宾,中心好之。

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

---

词句注释

1.彤弓:朱红色漆弓,周代天子赏赐诸侯的礼器

2.弨(chāo):弓弦松弛状,象征战事平息

3.贶(kuàng):赐予,体现君主恩宠

4.櫜(gāo):弓袋,引申为收藏兵器

5.:通"侑"劝酒礼仪

---

白话译文

第一章

朱红长弓松了弦,君王赐予我珍藏。

满座皆是贵宾客,心中感念这恩赏。

钟鼓乐器已备好,今日设宴共欢畅。

第二章

朱红长弓松了弦,君王赐我载车上。

贵客盈门心欢喜,钟鼓齐鸣宴乐扬。

美酒频劝情谊长。

第三章

朱红长弓松了弦,君王命我收囊中。

宾主尽欢心相悦,钟鼓声中举杯觥。

酬谢厚赐意无穷。

---

文学赏析

1.象征体系

以"弓"为核心意象,通过"-载-櫜"的动作演进,构建"弓-庆功-偃武"的叙事链条,体现周代"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政治智慧。

2.礼仪再现

"鼓既设"重复出现,强化西周飨宴礼制:

  • 第一章"飨之"主宾献酢之礼
  • 第二章"之":劝酒娱宾之仪
  • 第三章"之":答谢回馈之节

3.情感张力

"贶-喜-好"递进,展现从仪式性感恩到真挚情谊的升华,反映周代贵族"礼乐相济"的人际关系。

---

历史背景

1.封建制度印证

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彤弓为天子特许诸侯"专征伐"权柄象征,与本篇"言藏之"场景吻合,证实西周分封制下的军权分配。

2.成康之治投影

学者王国维《观堂集林》考订,此诗应作于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后,赏赐功臣的"岐阳之蒐"典礼,反映"措四十余年不用"太平景象。

3.青铜器佐证

陕西宝鸡出土的"宜侯夨簋"铭文记载"赐彤弓一、彤矢百"与诗文互证,揭示西周"亲亲尊尊"宗法制度。

---

延伸考辨

1.作者身份推测

从"嘉宾"的自述视角判断,创作者应为受赏诸侯的家臣,属"瞽矇"(宫廷乐师)群体作品。

2.诗乐关系

《周礼·春官》载"射仪奏《狸首》,燕礼奏《彤弓》"说明本诗原为燕飨乐曲,现存文本仅为歌词部分。

3.后世影响

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弓黄钺授,白羽素丝挥"化用本诗意象,延续"文治"的儒家政治理想。

---

学术争议

1.创作年代分歧

郭沫若《青铜时代》主张此诗反映西周晚期王室衰微时的怀古之作,与主流观点形成"现实记录说""追忆说"对峙。

2."櫜弓"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认为"櫜之"休兵止战,而现代学者扬之水则考证为实战弓具的日常保养程序。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彤弓》--已列 | ·下一条:《思文》--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