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曹风·下泉(《诗经》第154篇)
作者:先秦无名氏(属《诗经》"变风"作品)
原文:
```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
冰冷的地下泉水,浸泡着丛生的野草。
我醒来长声叹息,怀念那西周都城。
寒冽的地下泉水,浸没了祭祀的艾蒿。
我辗转难以入眠,追忆那周朝王畿。
刺骨的地下泉水,侵蚀着占卜的蓍草。
我深夜独自嗟叹,思念那王朝京师。
如今黍苗正茂盛,全赖阴雨来滋润。
四方诸侯尊周王,全凭郇伯勤抚慰。
---
1. 复沓手法
前三章通过"冽彼下泉"兴,采用重章叠句结构,每章仅替换"稂/萧/蓍"周京/京周/京师"等关键词,形成递进式情感渲染。
2. 意象系统
3. 情感脉络
由"寤叹"悲怆到"芃芃"的期待,体现东周士大夫对"周礼复兴"复杂心态,末章转折暗含对霸主政治的隐晦认可。
---
创作时期:
约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周王室权威衰微,晋楚争霸背景下曹国作为小诸侯国的生存困境。
政治隐喻:
地理考证:
曹国故城(今山东定陶)地下水位较高,"下泉"对当地盐碱化灾害的诗化表达。
---
1.作者身份:
2.末章解读:
3.植物象征:
台湾学者裴普贤认为"稂/萧/蓍"分别对应"/祀/政"国家职能的衰败。
---
1.文学传承:
杜甫《春望》"破山河在"的意象组合受此诗启发。
2.哲学解读:
朱熹《诗集传》引为"乱极思治"典型案例。
3.现代应用:
2023年山东定陶"下泉遗址"中,该诗被刻于遗址说明碑,作为地方文化名片。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