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9 15:45:50     共 2521 浏览

篇名与原文

篇名:曹风·下泉(《诗经》第154篇)

作者:先秦无名氏(属《诗经》"变风"作品)

原文

```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

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

---

分章注释

第一章

  • 冽:寒冷貌
  • 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
  • 苞稂:丛生的狼尾草(象征荒芜)
  • 忾(xì):叹息声
  • 周京:西周镐京(今西安西南)

第二章

  • 萧:艾蒿(祭祀用植物)
  • 京周:倒装结构,强化对周都的追忆

第三章

  • 蓍:占卜用蓍草(暗示政权合法性)
  • 京师:周王朝统治中心

第四章

  • 芃芃(péng):茂盛状
  • 膏:滋润
  • 郇伯:东周卿士荀跞(一说为晋国大夫)

---

现代译文

冰冷的地下泉水,浸泡着丛生的野草。

我醒来长声叹息,怀念那西周都城。

寒冽的地下泉水,浸没了祭祀的艾蒿。

我辗转难以入眠,追忆那周朝王畿。

刺骨的地下泉水,侵蚀着占卜的蓍草。

我深夜独自嗟叹,思念那王朝京师。

如今黍苗正茂盛,全赖阴雨来滋润。

四方诸侯尊周王,全凭郇伯勤抚慰。

---

文学赏析

1. 复沓手法

前三章通过"冽彼下泉"兴,采用重章叠句结构,每章仅替换"稂/萧/蓍"周京/京周/京师"等关键词,形成递进式情感渲染。

2. 意象系统

  • 自然意象:下泉(政权根基动摇)、稂萧蓍(礼制崩坏)
  • 政治意象:周京(理想化王权)、黍苗(民生复苏希望)
  • 形成"芜-追忆-新生"段式隐喻结构

3. 情感脉络

由"寤叹"悲怆到"芃芃"的期待,体现东周士大夫对"周礼复兴"复杂心态,末章转折暗含对霸主政治的隐晦认可。

---

历史背景

创作时期

约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周王室权威衰微,晋楚争霸背景下曹国作为小诸侯国的生存困境。

政治隐喻

  • "下泉"象征礼乐制度崩坏
  • "郇伯"指代晋国荀跞主持周王室事务(前520年平定王子朝之乱)
  • 反映小国贵族对"尊王攘夷"主的矛盾态度

地理考证

曹国故城(今山东定陶)地下水位较高,"下泉"对当地盐碱化灾害的诗化表达。

---

学术争议

1.作者身份

  • 传统说法:曹国士大夫
  • 新考证:或为周王室史官流落曹国所作(据用韵与《王风》相似性)

2.末章解读

  • 郑玄笺:"美晋卿能勤王"
  • 现当代学者:可能是后来添加的颂美之辞(与前文情感基调存在断裂)

3.植物象征

台湾学者裴普贤认为"稂/萧/蓍"分别对应"/祀/政"国家职能的衰败。

---

文化影响

1.文学传承

杜甫《春望》"破山河在"的意象组合受此诗启发。

2.哲学解读

朱熹《诗集传》引为"乱极思治"典型案例。

3.现代应用

2023年山东定陶"下泉遗址"中,该诗被刻于遗址说明碑,作为地方文化名片。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