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落梅风(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元代散曲大家,字伯远,号小山
原文:
> 东风景,西子湖。
> 湿冥冥柳烟花雾,
> 黄莺乱啼蝴蝶舞。
> 几秋千打将春去。
1.东风景:
化用杜甫"东风好作阳和使",暗含春意催发之力
2.湿冥冥:
独创性叠词,既状江南春雨迷蒙之态(湿度),又传晨光熹微之象(光度)
3.打将春去:
"将"元代口语助词,此处通过秋千动态隐喻春光易逝,与李清照"却把青梅嗅"曲同工
晨光中的西湖畔,
东风轻拂柳丝如烟,
繁花隐现于氤氲雾气间。
黄莺无序的啼鸣与蝴蝶翩跹共舞,
忽见少女秋千荡起,
那摆动的弧线仿佛要将整个春天抛向远方。
1.构图美学:
采用"散点透视法"由宏观(湖景)到微观(秋千),形成"-线-点"视觉流动
2.声画交响:
3.时空哲学:
末句实现三重突破:
1.创作背景:
约作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时张可久任江浙行省掾史,常游西湖。此曲见证元代中期散曲由"酪味""丽派"的转型。
2.文体比较:
特征 | 杂剧 | 散曲(此作) |
---|---|---|
表现形式 | 代言体 | 抒情体 |
语言风格 | 俚俗直白 | 文人雅化 |
结构 | 四折一楔子 | 单支小令 |
1.意象源流:
"柳烟花雾"可追溯至:
明代梁辰鱼《江东白苎》中"暖风十里丽人天"明显承袭此曲意境
3.现代解读:
法国汉学家郁白(Nicolas Chapuis)指出该曲体现元代文人"世俗中寻找诗意"的生存智慧
现存最早见于:
关键异文:
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载,此调应:
- 用"工调"(D调)
- "几秋千"三字需用"腔"技法,模拟秋千腾空感
- 末字""用"顿音"束,制造戛然而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