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7     共 2526 浏览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落梅风(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元代散曲大家,字伯远,号小山

原文

> 东风景,西子湖。

> 湿冥冥柳烟花雾,

> 黄莺乱啼蝴蝶舞。

> 几秋千打将春去。

二、词句注释

1.东风景

化用杜甫"东风好作阳和使",暗含春意催发之力

2.湿冥冥

独创性叠词,既状江南春雨迷蒙之态(湿度),又传晨光熹微之象(光度)

3.打将春去

"将"元代口语助词,此处通过秋千动态隐喻春光易逝,与李清照"却把青梅嗅"曲同工

三、白话译文

晨光中的西湖畔,

东风轻拂柳丝如烟,

繁花隐现于氤氲雾气间。

黄莺无序的啼鸣与蝴蝶翩跹共舞,

忽见少女秋千荡起,

那摆动的弧线仿佛要将整个春天抛向远方。

四、艺术鉴赏

1.构图美学

采用"散点透视法"由宏观(湖景)到微观(秋千),形成"-线-点"视觉流动

2.声画交响

  • 视觉:柳烟(青)、花雾(粉)、黄莺(金)、蝴蝶(彩)
  • 听觉:莺啼(高音部)、秋千索响(低音部)

    3.时空哲学

    末句实现三重突破:

  • 物理时空(秋千运动轨迹)
  • 心理时空(惜春情绪)
  • 诗学时空(元代特有的市井趣味)

五、历史语境

1.创作背景

约作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时张可久任江浙行省掾史,常游西湖。此曲见证元代中期散曲由"酪味""丽派"的转型。

2.文体比较

特征杂剧散曲(此作)
表现形式代言体抒情体
语言风格俚俗直白文人雅化
结构四折一楔子单支小令

六、延伸阐释

1.意象源流

"柳烟花雾"可追溯至: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杨阴里白沙堤"
  • 柳永《望海潮》"烟柳画桥"2.后世影响

    明代梁辰鱼《江东白苎》中"暖风十里丽人天"明显承袭此曲意境

    3.现代解读

    法国汉学家郁白(Nicolas Chapuis)指出该曲体现元代文人"世俗中寻找诗意"的生存智慧

七、版本考据

现存最早见于:

  • 天一阁藏明抄本《张小山乐府》
  • 《雍熙乐府》卷二十(嘉靖刻本)

    关键异文:

  • "黄莺乱啼"版本作"流莺百啭"体现刊刻者的雅化倾向

八、唱腔推测

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载,此调应:

- 用"工调"(D调)

- "几秋千"三字需用"腔"技法,模拟秋千腾空感

- 末字""用"顿音"束,制造戛然而止效果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