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7     共 2526 浏览

一、原词呈现

曲牌名:落梅风(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后)

原文

江村路,水墨图,

不知名野花无数。

离愁满怀难寄书,

付残潮向西流去。

---

二、注释与译文

# (1)字词注释

  • 水墨图:比喻江南山水如淡墨渲染的写意画
  • 残潮:指退潮时的余波,暗喻未尽的情感
  • 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元代文人雅集胜地

# (2)白话译文

蜿蜒的江村小路,

宛如一幅水墨画图,

沿途绽放着不知名的野花簇簇。

怀揣离愁却难托鱼雁传书,

且将心事付与退潮水,

任其随波流向西方故土。

---

三、文学赏析(分层解析)

# 1. 意象建构艺术

  • 空间对比:近景"野花无数"远景"残潮西流"微观与宏观的视觉张力
  • 色彩运用:"水墨"基调与无名野花的点染,体现元代文人画的审美趣味
  • 听觉留白:全曲未著一字声响,却通过潮水意象引发读者听觉联想

# 2. 情感表达技法

  • 化虚为实:将抽象的离愁具象为可"付"之物
  • 双重寄托:既寄情于景(水墨图),又托意于物(残潮)
  • 节制抒情:末句"流去"含蓄表达,符合元代散曲"欲说还休"学特征

# 3. 曲牌特色体现

  • 句式创新:突破《落梅风》常规七字句,采用三-三-七-七-七的变体结构
  • 韵脚设计:"图、数、书、去"鱼模韵,模拟潮水起伏的声韵效果

---

四、历史背景考据

# 1. 创作年代推定

根据张可久行迹考,此曲应作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时年作者40岁左右,正经历:

  • 多次科举失利后漫游江南
  • 与杨维桢等浙东文人交游密切
  • 散曲创作进入成熟期

# 2. 元代文人境遇折射

  • 地理隐喻:"向西流"暗指大都(北京)方向,反映南士北望的政治心态
  • 文化符号:"水墨图"成为元代隐逸文人的精神图腾

---

五、比较文学研究

# 1. 与同类题材对比

作品情感表达方式意象选择特点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直抒胸臆密集意象堆砌
本曲含蓄寄托留白式意象经营

# 2. 后世影响

  • 明代陈铎《草堂余意》多次化用此曲意境
  • 清代厉鹗评价:"小山乐府之妙,在淡处见奇,此曲尤得三昧"

---

六、版本校勘说明

现存主要版本差异:

1. 《张小山北曲联乐府》本:"付残潮"作"托残潮"

2. 《阳春白雪》本:末句多"也"衬字

3. 《全元散曲》校勘:从《乐府群玉》本为底本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