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4       共计:2521 浏览

一、原典呈现

篇名:《桑中》(收录于《诗经·鄘风》)

作者:无名氏(周代民间歌谣)

原文

```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

二、字词注释

1.:疑问代词,相当于""2.唐/麦/葑:三种植物(唐为菟丝子,麦为麦苗,葑为蔓菁)

3.:卫国地名(今河南淇县境内)

4.孟姜/孟弋/孟庸:虚拟女性称谓(""排行,"姜/弋/庸"不同姓氏)

5.桑中:桑树林中(古代男女幽会场所)

6.上宫:楼台建筑(一说为社庙建筑)

7.:淇水(卫国境内河流)

三、白话译文

```

何处采摘菟丝子?在那沬邑的郊野。心中思念着谁人?是那美丽的孟姜姑娘。

她约我在桑林相会,邀我去那上宫欢聚,又送别我到淇水岸边。

何处采摘麦苗芽?在那沬邑的北边。心中思念着谁人?是那美丽的孟弋姑娘。

她约我在桑林相会,邀我去那上宫欢聚,又送别我到淇水岸边。

何处采摘蔓菁菜?在那沬邑的东郊。心中思念着谁人?是那美丽的孟庸姑娘。

她约我在桑林相会,邀我去那上宫欢聚,又送别我到淇水岸边。

```

四、文学赏析

(一)结构特征

采用典型的三章叠咏形式,每章仅变换六个字(植物名、方位词、女子称谓),通过复沓手法强化情感表达,展现《诗经》"唱三叹"的艺术特色。

(二)意象系统

1.植物意象:采撷行为暗示劳动与爱情的结合

2.空间意象:桑中→上宫→淇上的移动轨迹,构成完整的幽会叙事链

3.女性意象:三位虚拟女性实为同一原型的变体,反映民间歌谣的程式化表达

(三)情感表达

通过"-要-送"动作的递进描写,展现先秦时期青年男女自由奔放的恋情,与后世儒家礼教约束下的婚恋观形成鲜明对比。

五、历史背景

(一)社会风俗

1. 反映西周至春秋时期卫国"间濮上"婚恋习俗(见《礼记·乐记》)

2.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周礼·媒氏》)的古老婚配制度遗存

(二)地理考据

1. 沬邑为商代旧都朝歌所在地,周初封康叔建立卫国

2. 淇水流域是卫国核心农业区,桑树种植普遍

(三)学术争议

1. 汉代今文经学派视为"诗"朱熹《诗集传》斥为"淫"之作

2. 现代学者多认为是对民间情歌的忠实记录,闻一多考证其为"择偶祭歌"## 六、延伸解读

(一)文化人类学视角

与《楚辞·九歌》中的巫祭情歌、《周易·咸卦》的男女交感记载共同构成先秦性爱文化的多元呈现。

(二)文学影响

1. 开创"林文学"(后世《陌上桑》《秋胡行》等衍生作品)

2. "中"成为爱情隐语的经典符号(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意象来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桃夭》--无名氏 | ·下一条:《桑扈》--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