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唐诗 > 《独不见》——沈佺期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唐诗 > 《独不见》——沈佺期
	"独不见"作为乐府旧题,最早见于南朝刘孝威、王训等人的创作,唐代沈佺期沿用此体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敦煌残卷《珠英学士集》记载本诗原题为《古意》,后因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时取诗中"独不见"字更名。作者沈佺期(约656-715年)作为初唐重要诗人,与宋之问并称"宋"对七律定型具有开创性贡献。这首诗既是对乐府传统的继承,又展现了早期律诗的成熟风貌,曾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
原文:
```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
分句注释:
1.卢家少妇:化用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莫愁女典故,泛指贵族妇女
2.郁金堂/玳瑁梁:以名贵香料涂墙、海龟甲装饰房梁,极言居所奢华
3.寒砧催木叶:秋日捣衣声与落叶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萧瑟意象
4.白狼河:今辽宁大凌河,唐代东北边防要地
5.流黄:指黄紫相间的帷帐,一说是未织完的绢帛
现代译文:
卢家少妇住在郁金香熏染的华堂,梁上玳瑁装饰间海燕正成双栖宿。
九月寒风中捣衣声催落树叶,十年了仍惦记戍守辽阳的丈夫。
白狼河北战事阻断了书信,长安城南的秋夜格外漫长。
谁能体会这含愁的"独不见"唯有明月空照着寂寞的流黄帷帐。
章法结构:
| 诗句 | 功能 | 艺术手法 | 
|---|---|---|
| 首联 | 场景铺陈 | 典故化用、对比反衬 | 
| 颔联 | 时空拓展 | 视听通感、数字强化 | 
| 颈联 | 矛盾升级 | 地名对仗、时空拉伸 | 
| 尾联 | 情感升华 | 设问修辞、意象收束 | 
1.双重对比的张力美学
通过"燕双栖"与少妇独处、"郁金堂"华美与内心孤寂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强烈反差。寒砧声的急促与十年等待的漫长构成时间维度的对比,拓展了诗歌的心理空间。
2.七律定型的典范价值
全诗平仄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砧""戍""狼河""凤城"初唐七律从齐梁体向成熟律诗的过渡特征。尾联"为"更教"虚词运用,突破早期律诗的板滞感。
3.时代镜像的深层投射
诗中"征戍"指武周时期唐军与突厥的辽东战事,"音书断"边疆战乱对家庭结构的破坏。这种个人化书写成为盛唐边塞诗的先声,较之晚唐"可怜无定河边骨"的绝望,仍保留初唐特有的克制与希冀。
1.拟古与创新的平衡
作为"意"题材,诗人既延续了乐府传统中思妇主题,又通过律诗形式赋予新变。诗中"金堂"玳瑁梁"意象的密集铺排,仍带南朝宫体诗遗风,但情感表达更为质朴深切。
2.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李白《独不见》明显受此诗启发,而杜甫《秋兴八首》中"衣处处催刀尺"亦可追溯至"砧催木叶"的意象传承。明代何景明将沈佺期与屈原并列,可见其诗史地位。
3.文本传播的变异现象
现存版本存在"狼河""浪河"谁为""谁"等异文,反映唐代诗歌在抄录过程中的流动性特征。这些细微差别为版本学研究提供了有趣案例。
 
	   9月20日
 9月20日   3333 浏览
 3333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1596 浏览
 1596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3306 浏览
 3306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460 浏览
 2460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50 浏览
 2350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17 浏览
 2317 浏览 
	   9月11日
 9月11日   1281 浏览
 1281 浏览 
	   9月7日
 9月7日   3723 浏览
 372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