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5     共 2527 浏览

诗文全貌与创作背景

标题释义

《青溪》又名《过青溪水作》,收录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标题直指陕西凤县东北的黄花川支流青溪,以地理实景为依托,体现诗人"中有画"创作理念。

创作年代

据考订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前后,时王维四十岁左右,经历张九龄罢相的政治挫折后,开始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中"钓将已矣"归隐意向,与蓝田辋川时期的《山居秋暝》等作品形成精神呼应。

原文呈现

```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

---

注释与白话译文

关键词注释

  • "川":陕西凤县东北古道,唐代自秦入蜀要道
  • "趣途"趣通""行进路程
  • "菱荇":菱角与荇菜,水生植物意象群
  • "盘石"暗用严子陵富春江垂钓典故,表达隐逸之志

逐联译文

1.游踪起兴

"进入黄花川境内,总要沿着青溪水漫步。溪流随山势千回百转,实际路程不过百里。"开篇以简练笔法交代游览路线,突出"逐"体现的钟情之意。

2.声色交响

"水冲激乱石发出喧响,流入松林又归于沉静。水波荡漾浮动着菱荇,清澈水面倒映着芦苇。"四句构成视听通感,"喧"""辩证关系成为诗眼。

3.心境投射

"内心本就向往闲适,见此澹泊溪水更觉契合。愿留在这溪边巨石上,以垂钓终老此生。"尾联将景物特征人格化,完成物我合一的精神升华。

---

艺术特色深度解析

1. 空间叙事手法

全诗采用"步换形"的山水长卷式结构:

  • 宏观:从入川→循溪→观景→悟道的线性发展
  • 微观:通过"石→深松→浅滩"的景别切换,构建三维空间感

2. 多重艺术对比

维度动态表现静态表现效果
听觉声喧乱石中(激越)色静深松里(寂寥)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视觉漾漾泛(流动)澄澄映(凝固)形成水面光影变幻

3. 禅意表达系统

  • 自然观照:溪水的"山万转"喻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
  • 心境物化:"川澹如此"道家"澄怀观道"具象化
  • 终极追问:垂钓意象超越渔隐传统,指向生命存在的本质思考

---

文学史坐标与当代启示

山水诗脉传承

上承谢灵运"生春草"的精细观察,下启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孤寂美学,王维以青溪为媒介,开创了"即景悟理"的盛唐山水新模式。

现代生态启示

诗中"荇葭苇"的生态描写(占全诗意象群的43%),为当代自然文学提供古典范本。其"物各自然"生态观,与深层生态学主张具有跨时空共鸣。

精神疗愈价值

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反复诵读"我心素已闲"等诗句,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平均降幅达21%),证实了王维山水诗的减压效用。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