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8     共 2527 浏览

一、原曲文本

曲牌名:黑漆弩(又名《鹦鹉曲》)

作者:王恽(元代文学家)

原文

```

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

蛟龙虑恐下燃犀,风起浪翻如屋。

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

---

二、注释与译文

# (1)字词注释

1.孤岑矗:孤峰高耸。"岑"指小而高的山

2.上天竺:借杭州天竺山喻金山寺的仙境感

3.金鳌头:金山寺所在的金山形似巨鳌

4.燃犀:典出《晋书·温峤传》,指照妖之炬

5.归棹:返航的船只

# (2)白话译文

```

万顷碧波中孤峰矗立,恰似水面浮现的佛国圣境。

畅饮三杯于金鳌之首,似要饮尽这江山的翠色。

蛟龙惧怕燃犀照影,骤然掀起屋宇般的巨浪。

任他夕阳下舟楫往来,我独待此景补偿平生遗憾。

```

---

三、文学赏析

# 1. 意象构建

  • 空间对比:通过"顷"与"孤岑"体量反差,强化金山寺的卓然独立
  • 色彩运用:"浓绿"""冷暖色调的时空交响
  • 神话元素:蛟龙、金鳌等意象赋予自然景观神秘气质

# 2. 艺术手法

  • 通感修辞:"咽三杯"将饮酒动作与江山色彩相融合
  • 动态描写:从"风起浪翻""棹纵横"的连续画面切换
  • 情感升华:末句"不足"道出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

---

四、历史背景

# 1. 创作年代

约作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王恽任镇江路总管,金山寺为其治内名胜。

# 2. 地理特征

  • 金山原为长江中流岛屿,清代因泥沙淤积始与陆地相连
  • 寺内慈寿塔始建于南朝,宋代改建为双塔结构

# 3. 元代文化语境

  • 曲中"犀"典故暗含对南宋遗民的心理关照
  • "偿不足"元代汉族文人的补偿性审美心理

---

五、跨文本比较

1.与苏轼《游金山寺》对比

  • 苏诗侧重个人宦游感慨,王曲更重景观的奇幻再造
  • 同写"龙"苏轼用于夜观江火,王恽用于白昼浪涌

2.与冯子振《黑漆弩》唱和

  • 冯作多田园之趣,王作显庙堂之思
  • 同牌作品体现元曲风格的多样性

---

六、学术争议

1."竺"所指

  • 主流观点认为喻指佛国(金山寺为禅宗名刹)
  • 少数研究者主张实指杭州天竺山(存地理矛盾)

2.创作动机

  • 或为应制之作(时任地方官)
  • 或为"曲史"(王恽《秋涧集》含大量纪事散曲)

---

七、文化影响

1.景观塑造:此曲使"金鳌观浪"成为金山十二景之一

2.曲牌发展:推动《黑漆弩》从民间小调向文人雅词转型

3.后世评价

-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列王恽为"词林英杰"

- 清·顾嗣立称其"以史笔为曲,开杂剧新境"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