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9 15:45:50     共 2520 浏览

---

篇名与原文

篇名:《东门之池》(收录于《诗经·陈风》)

作者:无名氏(先秦民间歌谣)

原文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

分项解析

#一、词汇注释

1.东门之池

  • 东门:陈国都城(今河南淮阳)的东侧城门,先秦时期城门多为民众活动聚集地。
  • 池:护城河或人工水池,兼具防御与生产功能。

    2.沤麻/沤纻/沤菅

  • 沤(òu):长时间浸泡使植物纤维软化,古代纺织业重要工序。
  • 麻、纻(zhù)、菅(jiān):三种可制绳索与衣料的草本植物,反映先秦纺织原料多样性。

    3.彼美淑姬

  • 淑姬:品德贤淑的女子,"姬"为陈国贵族姓氏,暗示歌谣主角身份。

    4.晤歌/晤语/晤言

  • 晤(wù):面对面交流,三词递进体现从歌唱到私语的亲密关系发展。

#二、白话译文

(逐章对应现代汉语)

第一章

东门外护城河水,可浸泡大麻纤维。

那位贤淑的姬姓姑娘,愿与她相对而歌。

第二章

东门外护城河水,可浸泡苎麻原料。

那位贤淑的姬姓姑娘,愿与她轻声细语。

第三章

东门外护城河水,可浸泡菅草茎秆。

那位贤淑的姬姓姑娘,愿与她倾诉心声。

#三、文学赏析

1.重章叠句手法

通过替换"/纻/菅""/语/言"重复中强化劳动场景与情感升温的关联性。

2.意象象征体系

  • 生产意象(沤麻)与情感意象(晤谈)并置,体现先秦"者歌其事"的创作传统。
  • "池水"情感浸润,"纤维软化"心绪柔软化过程。

    3.情感表达艺术

    由""公开表达)到""私密交流)的渐进,展现含蓄内敛的先秦爱情观。

#四、历史背景

1.陈国社会特征

  • 周武王封舜后裔妫满于陈(前1046年),地处中原农耕文明核心区。
  • 《汉书·地理志》载:"妇人尊贵,好祭祀"反映女性在陈国社会活动中的活跃地位。

    2.纺织业经济地位

  • 《周礼·考工记》记载"沤渍"为当时官营作坊核心技术,印证诗中劳动场景的现实基础。

    3.婚恋习俗折射

    西周"春会男女"下,东门作为公共空间承担社交功能,与《郑风·东门之墠》形成地理呼应。

#五、跨文本比较

1.与《陈风》其他篇目关联

- 《月出》的朦胧美人与《东门之杨》的等待场景,共同构建陈地"城门爱情诗"题。

2.与《诗经》整体风格差异

相较于《郑风》的直白热烈,本诗通过劳动隐喻情感,更显古朴克制。

#六、学术争议点

1.创作目的探讨

  • 传统注疏(如《毛诗序》)认为"时也"学者多倾向于劳动恋歌说。

    2."淑姬"身份考辨

  • 郑玄笺注指为"陈女公子"一多《风诗类钞》则认为是对一般劳动女子的美称。

#七、文化影响

1.后世化用案例

- 李白《长干行》"迟行迹"水岸爱情场景的继承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河南淮阳仍保留古陈国"东门"遗址,当地苎麻沤制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

结语

《东门之池》以不足四十字的篇幅,构建起劳动与爱情交织的审美空间,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技巧的精妙,更在于为研究先秦社会经济与两性关系提供了鲜活样本。诗中那个在东门池畔沤麻的淑姬形象,成为中华文明早期女性美的经典符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