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名:《东门之池》(收录于《诗经·陈风》)
作者:无名氏(先秦民间歌谣)
原文: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
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
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
1.东门之池:
2.沤麻/沤纻/沤菅:
3.彼美淑姬:
4.晤歌/晤语/晤言:
(逐章对应现代汉语)
第一章:
东门外护城河水,可浸泡大麻纤维。
那位贤淑的姬姓姑娘,愿与她相对而歌。
第二章:
东门外护城河水,可浸泡苎麻原料。
那位贤淑的姬姓姑娘,愿与她轻声细语。
第三章:
东门外护城河水,可浸泡菅草茎秆。
那位贤淑的姬姓姑娘,愿与她倾诉心声。
1.重章叠句手法:
通过替换"/纻/菅""/语/言"重复中强化劳动场景与情感升温的关联性。
2.意象象征体系:
3.情感表达艺术:
由""公开表达)到""私密交流)的渐进,展现含蓄内敛的先秦爱情观。
1.陈国社会特征:
2.纺织业经济地位:
3.婚恋习俗折射:
西周"春会男女"下,东门作为公共空间承担社交功能,与《郑风·东门之墠》形成地理呼应。
1.与《陈风》其他篇目关联:
- 《月出》的朦胧美人与《东门之杨》的等待场景,共同构建陈地"城门爱情诗"题。
2.与《诗经》整体风格差异:
相较于《郑风》的直白热烈,本诗通过劳动隐喻情感,更显古朴克制。
1.创作目的探讨:
2."淑姬"身份考辨:
1.后世化用案例:
- 李白《长干行》"迟行迹"水岸爱情场景的继承发展。
2.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河南淮阳仍保留古陈国"东门"遗址,当地苎麻沤制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
《东门之池》以不足四十字的篇幅,构建起劳动与爱情交织的审美空间,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技巧的精妙,更在于为研究先秦社会经济与两性关系提供了鲜活样本。诗中那个在东门池畔沤麻的淑姬形象,成为中华文明早期女性美的经典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