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诗经 > 《何人斯》--无名氏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诗经 > 《何人斯》--无名氏
	《小雅·何人斯》
作者:无名氏(周代)
原文: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尔之亟行,遑脂尔车。壹者之来,云何其盱。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壹者之来,俾我祇也。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及尔如贯,谅不我知。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
关键词注释:
1.孔艰:极其险恶(形容心术)
2.逝我梁:经过我的鱼梁(隐喻回避责任)
3.维暴之云:指依附暴公(周代权臣)的随从
4.飘风:旋风(象征行踪诡秘)
5.三物:猪、犬、鸡(盟誓所用祭品)
白话译文:
那究竟是何人?心机深沉难测。为何绕过我的鱼梁,却不进我家门?你听命于谁?原是暴公的爪牙。
当初同行之人,谁酿成今日灾祸?为何去我鱼梁,却不肯慰问我?往昔不似如今,如今待我冷漠。
那人如鬼魅般掠过我的院径,我闻其声不见其形。他岂不愧对世人?难道不畏天罚?
他似无常的旋风,忽南忽北飘荡。为何偏扰我鱼梁?只令我心绪难平。
你缓行时无暇停留,疾驰时更不检修车轴。一次归来,教我望眼欲穿。
若你入门,我心便得慰藉;若过门不入,我终难明就里。唯盼你归来,平息我忧思。
曾记兄长吹埙、我吹篪,你我如绳相系。如今你竟负心,我唯有祭出三物,诅咒你这背誓之人。
若你为鬼为蜮,我必不相见!这副虚伪面目,反复无常令人寒心。作此歌谣,聊解辗转难眠之痛。
---
1. 叙事结构与情感张力
全诗八章采用递进式质问,通过“彼何人斯”“胡逝我梁”等重复句式强化控诉力度。前三章聚焦对方的神秘性与背叛,后五章转入对往昔盟约的追忆与当下绝望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2. 意象运用
3. 性别视角
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为“怨妇诗”,通过女性视角揭露周代婚姻关系中男性的薄幸。诗中“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暗喻夫妻琴瑟和鸣的过往,与结局形成尖锐反差。
---
1. 政治隐喻说
汉代《毛诗序》认为此诗影射“暴公”与同僚苏公的政争,属政治讽喻诗。宋代朱熹则质疑此说,认为更似民间怨刺之作。
2. 人类学解读
近现代学者闻一多指出,“诅尔斯”反映周代民间通过巫术仪式解决纠纷的习俗。诗中“为鬼为蜮”的比喻,可能源于当时对负心者的超自然恐惧。
---
1.张枣的现代重构
当代诗人张枣将原诗政治主题转化为情诗《何人斯》,以“你和我本来是一件东西”重构亲密关系的形而上学追问。
2.文学史地位
作为《诗经》中罕见的“绝交诗”,其直指人心的批判性为后世《楚辞·离骚》的怨刺传统提供范式。
 
	   9月20日
 9月20日   3330 浏览
 3330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1593 浏览
 1593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3299 浏览
 3299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457 浏览
 2457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47 浏览
 2347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16 浏览
 2316 浏览 
	   9月11日
 9月11日   1274 浏览
 1274 浏览 
	   9月7日
 9月7日   3716 浏览
 3716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