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4     共 2524 浏览

词作原文

```

忆王孙·秋江送别

[宋] 辛弃疾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

---

注释精要

1.词牌溯源:"忆王孙"源自《楚辞·招隐士》"孙游兮不归"唐代演变为固定词牌,多用于抒写离愁。

2.典故解析

  • "悲莫悲兮"用《九歌·少司命》成句,强化别离之痛
  • "昔人非"引《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3.意象体系:秋江(空间苍茫)、落晖(时间流逝)、秋雁(永恒见证)构成三维抒情场域

---

白话译文

(逐句对应式翻译)

登临山水目送友人归去 → 人间至悲莫过于活生生别离 → 不必因夕阳西沉徒增怅惘 → 古人早已悟透聚散无常 → 唯见秋雁年复一年掠过苍穹

---

文学赏析

# 1. 结构艺术

采用"度转折法"

  • 上片实写送别场景(登山临水)
  • 中片转入哲理思考(悲喜本质)
  • 下片达成宇宙观照(时空永恒)

# 2. 情感张力

通过三重对比制造震撼:

  • 个体离别(微观)? 自然永恒(宏观)
  • 人情执念(主观)? 天道循环(客观)
  • 历史虚无(往昔)? 雁阵实存(当下)

# 3. 声韵特色

  • 选用齐齿呼韵部"、离、晖、非、飞"形成哽咽般的吟诵效果
  • 平仄安排呈现"—扬—抑"式情感曲线

---

历史语境

# 创作背景推定

根据词中"临"意象及悲怆格调,应作于1181-1182年闲居带湖期间:

  • 政治处境:遭弹劾罢官,壮志难酬
  • 文学关联:同期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同具"高抒愤"

# 南宋送别文化

  • 士人阶层盛行"饯别"
  • 辛弃疾突破传统范式: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存在主义思考

---

跨文本参照

1. 纵向比较:

  • 与柳永《雨霖铃》相比,辛词更重哲学思辨而非场景铺陈
  • 较之苏轼《南乡子·送述古》,情感浓度更高而说理更隐晦

2. 横向影响:

  • 清代纳兰性德《忆王孙》明显继承其"以景截情"手法
  •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稼轩小令,往往于雄放中见沉郁

版本考据

现存主要差异:

1. 明代毛晋刻本作"登临怨落晖"

2. 《永乐大典》残卷记为"向登临怨落晖"

3. 现代校勘主张保持"不用"决绝语气更符合作者性格

---

文化衍生

1. 书法艺术:元代赵孟頫曾以行草书写本词,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 当代诠释:2023年国家大剧院将其改编为古琴与管弦乐交响诗

3. 教育应用: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宋词审美》单元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