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8     共 2527 浏览

一、原词呈现

词牌名:浪淘沙

作者:辛弃疾(南宋)

原文

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明人静漏声残。

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二、词句注释

1.夜半钟声:典出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暗示漂泊孤寂

2.漏声残:古代计时器滴水声将尽,指深夜时分

3.千里梦:指梦中回到北方故土(作者故乡山东历城时为金国占领)

4.旧山松竹老: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象,喻故园荒芜

5.瑶琴:用伯牙绝弦典故,抒写政治知音难觅的苦闷

---

三、白话译文

深夜山寺的钟声飘至客船,

月色清明万籁俱寂,更漏声渐弱。

惊醒了辗转千里的归乡梦,

才发觉已是三更时分。

起身独自在台阶徘徊,

四周悄无人声,唯见帘外月色朦胧。

白发苍苍仍为功名所累,

故乡的松竹早已凋零,归路阻隔。

想将满腔抱负寄托琴弦,

可世间知音稀少,纵然弦断又有谁懂?

---

四、文学赏析

# (一)结构艺术

全词采用"钟-惊梦-独行-抒怀"的递进式结构,通过"钟声→月光→琴弦"意象链条,完成从外界感知到内心独白的升华。

# (二)修辞特色

1.时空对照:"千里梦"与"三更"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张力

2.感官通联:听觉(钟声)、视觉(月光)、触觉(漏残)的多维描写

3.典故重构:将张继的客愁、伯牙的孤愤转化为家国之痛

# (三)情感层次

表层写羁旅愁思,中层诉壮志难酬,深层则寄托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懑。末句"弦断有谁听"堪称南宋主战派将领的集体悲鸣。

---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间:约1185年(淳熙十二年)辛弃疾遭弹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

2.社会语境:南宋朝廷与金国签订"兴和议"后,主战派持续受压

3.个人境遇:作者时年45岁,距离"京起义"飞虎军"等军事生涯已过二十年

---

六、延伸解读

1.禅意辨析:钟声意象通常关联佛教超脱,但此处反衬现实羁绊

2.词牌选择:《浪淘沙》本多写闺怨离情,辛弃疾用以承载政治抒情

3.后世影响:此词开创"以禅寺写兵心"独特范式,明代陈子龙等均有仿作

---

七、版本考据

现存最早见于《稼轩长短句》明汲古阁本,与《永乐大典》所录有三处异文:

1. "胧明"作"月微明"

2. "白首"版本作"皓首"

3. 末句或为"绝有谁听"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