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芣苢
作者:无名氏(周代民间歌谣)
出处:《诗经·周南》第八篇
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采采:反复采摘貌,一作"茂盛"解
2.芣苢(fú yǐ):即车前草,古称"车轮菜"
3.薄言:发语词,无实义
4.有:取得,收藏
5.掇(duō):拾取
6.捋(luō):成把摘取
7.袺(jié):手提衣襟兜物
8.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盛物
车前子啊采呀采,快点把它采下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快点把它收起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提起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啊采呀采,掖起衣襟装满怀。
采用典型《诗经》重章叠句手法,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动词的递进变化,构建出完整的劳动叙事链条。每章仅变换一字却实现场景的动态演进,堪称早期文学"太奇"典范。
1.生育象征:
据《毛诗正义》记载,芣苢具有"子"功效,全诗暗含对生命繁衍的礼赞。汉代学者王逸注《楚辞》时明确将芣苢与"妇人乐有子"相关联。
2.劳动美学:
通过集体采摘场景的复沓吟唱,展现周代妇女的劳动协作之美。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 五、历史背景考证
根据《毛诗序》"妃之美",当属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1世纪)作品。现代考古发现印证,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芣"字记载。
《汉书·地理志》载:"周南之域,在豫州外方之南。"即今河南西南部至湖北西北部一带,该区域至今仍盛产车前草。
1.民俗学视角:
反映上古"草咒"风,《淮南子》记载"趋时采芣苢"巫医传统
2.语言学价值:
保留"掇、捋"等古动词的精确用法,王力《古代汉语》将其列为词义辨析典型案例
3.植物学考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确认芣苢即车前草,具有利尿、镇咳等药用价值
1.主旨分歧:
当代学者对"说"与"生殖崇拜说"仍有争论,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提出"性采摘"解
2.文字训诂:
近年出土战国竹简显示"芣苢"或为双关语,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