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9 15:45:50     共 2521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

二、词句注释

1.:周代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2.朅(qiè):英武健壮貌

3.:同""人才

4.殳(shū):古代撞击兵器,长一丈二尺

5.前驱:先锋部队

6.飞蓬:蓬草遇风散乱,喻不事妆饰

7.膏沐:润发油脂

8.谖草:忘忧草,即萱草

三、白话译文

(四章逐译)

第一章:

我的夫君多英武,乃是国中真豪杰。

手持丈二青铜殳,为君王冲锋在前。

第二章:

自君东征离去后,我发如蓬不梳理。

岂无头油与香膏?为谁妆扮给谁看!

第三章:

盼雨盼雨偏日出,事与愿违总落空。

日日思念我夫君,头痛欲裂也甘心。

第四章:

何处寻得忘忧草?将它种在北堂下。

念念不忘心上人,忧思成疾心憔悴。

四、文学赏析

1.情感结构

全诗采用""法直陈,形成"-思念-焦灼-绝望"递进。前两章通过"殳前驱"与"首如飞蓬"对比,建立家国情怀与个人情感的张力。

2.意象系统

  • 军事意象:殳、前驱
  • 自然意象:飞蓬、杲日、谖草
  • 身体意象:首疾、心痗

    三类意象交织,构建出时空错位的思念图谱。

3.修辞特色

"雨其雨"运用反喻手法,以盼雨反衬盼归不得的失望;"甘心首疾"矛盾修辞,凸显思念之深切。

五、历史背景

1.战争语境

据《毛诗序》考,此诗作于卫宣公时期(前718-前700年),反映卫国参与诸侯联军伐郑的战争背景。周代"国人兵役制"规定贵族子弟需自备兵器服役,"执殳"正合士阶层的军事义务。

2.性别视角

诗中展现的"征夫-思妇"模式,揭示了周代军事制度对家庭结构的冲击。女性通过"饰容"的身体叙事,完成对战争机器的隐性批判。

3.植物文化

"谖草"的记载早于《博物志》,说明先秦已有药用植物认知。北堂种萱的习俗,后来发展为中华母亲花文化原型。

六、延伸探讨

1.比较文学

与《卫风·氓》相比:同属女性视角,但本诗保持婚姻理想化想象,未堕入《氓》的叙事绝望。

2.接受史

汉代经学家郑玄注此诗为"时也"宋代朱熹则视为"人情之常"儒家诗教观的演变。

3.现代阐释

法国汉学家葛兰言指出:诗中"-人体"隐喻系统,体现早期中国"天人感应"思维模式。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伐檀》--无名氏 | ·下一条:《何人斯》--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