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莎行·郴州旅舍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
楼台在浓雾中消失不见,
月光下渡口也模糊难辨。
苦苦追寻的桃源仙境无处可觅,
怎能忍受独居客馆的春寒料峭,
在杜鹃啼叫声中看夕阳西沉。
远方亲友的慰藉书信,
反而堆叠成无穷愁绪。
郴江本该绕着郴山流淌,
为何要流向遥远的潇湘?
---
---
绍圣四年(1097年)春,秦观因"祐党争"贬郴州期间所作,时年49岁,距离逝世仅三年。
郴州在宋代属荆湖南路,距汴京两千余里,是当时重要贬谪地,苏轼《郴州》诗云"郴山奇变水清写
1.婉约派代表作:王国维评"游词境最为凄婉"2.贬谪文学范式:开创"孤馆-斜阳-杜鹃"经典组合
3.哲学升华:末两句被苏轼书于扇面,王士禛称"绝唱"###六、比较研究
对比维度 | 秦观本词 | 苏轼《卜算子》 | 柳永《雨霖铃》 |
---|---|---|---|
空间处理 | 心理投射式 | 实体场景式 | 线性叙事式 |
愁绪载体 | 地理意象 | 孤鸿意象 | 离别场景 |
终极追问 | 存在主义 | 儒家坚守 | 世俗感伤 |
---
1.文学评价: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列为秦观压卷之作
2.书法传承:米芾、董其昌等多有抄录
3.当代解读:叶嘉莹认为体现"德之美"的审美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