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击鼓》(《诗经·邶风》第八篇)
作者:无名氏(周代戍边士卒或军中记录者)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
1.击鼓其镗
2.土国城漕
3.从孙子仲
---
战鼓擂动声震天,士兵操练刀枪鸣。
他人修筑漕城防,唯我南下赴战场。
跟随统帅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乱。
归期遥遥终无望,忧思郁结满愁肠。
何处扎营何处息?战马走失在何方?
深山密林寻踪迹,生死茫茫两相忘...
---
采用"纪实-心理独白-情感爆发"递进:
1. 前四句:客观描写军事动员场景
2. 中八句:转向主观生存困境叙述
3. 末六句:升华至永恒人性拷问
1.反差修辞:
2.空间意象:
意象 | 象征意义 |
---|---|
鼓声 | 战争暴力 |
林下 | 生命归宿 |
马匹 | 秩序崩坏 |
---
1.战争史实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该诗可能关联公元前600年卫国联合晋国平定陈宋之乱的军事行动,反映春秋中期小国频繁卷入霸主争战的生存状态。
2.社会制度
---
1.军事文学价值
中国现存最早的战争心理实录,比《荷马史诗》更早展现士兵视角的战争反思。
2.文化影响
"执子之手"成为华夏婚誓文化的源头意象,但原语境实为战友诀别的悲壮承诺。
3.现代启示
对战争异化人性的揭示,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形成跨时空呼应。
---
1.创作年代:
2."子":
- 传统解为妻子,闻一多考证应为同袍战友
- 近年出土楚简显示可能指代家乡长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