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22 浏览

一、诗文背景

卢纶作为"历十才子",其边塞诗继承盛唐雄浑气韵,又融入中唐写实风格。这组诗约创作于诗人任浑瑊元帅府判官时期(约779年),亲身军旅经历为其提供了独特创作视角。组诗以《塞下曲》乐府旧题,通过"发令-夜巡-追击-庆功"四幕剧式结构,完整呈现唐代边塞军事生活图景。

二、原文与注释

#其一

原文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释

  • 鹫翎:雕鹰羽毛制成的箭羽
  • 金仆姑:春秋名箭,此处指精良箭矢
  • 蝥弧:春秋诸侯旗名,唐代用作军旗代称

译文

将军身佩雕翎利箭,手持燕尾飘带的战旗。

独立高台挥动令旗,千营将士同声应和。

#其二

原文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 白羽:箭尾羽毛,代指箭矢
  • 石棱:岩石缝隙,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

密林昏暗野草惊颤,将军夜巡突发箭鸣。

天明寻找白色箭羽,深嵌石缝显露神威。

(其余两首原文及注释因篇幅限制略,完整版可参照)

三、艺术赏析

# 1.场景截取技法

诗人擅长捕捉"发未发"的戏剧性瞬间:

  • 其一的"营共一呼"发令刹那
  • 其三的"大雪满弓刀"追击前刻

    这种"蓄势待发"的写法,比直接描写战斗更富张力。

# 2.虚实相生手法

  • 实写:"林暗草惊风"刻画
  • 虚写:"没在石棱中"典故化用

    通过虚实交织,既展现具体场景,又暗喻将军勇武堪比李广。

# 3.视听通感运用

组诗构建多重感官体验:

  • 视觉:"月黑雁飞高"剪影式画面
  • 听觉:"千营共一呼"的声浪冲击
  • 触觉:"大雪满弓刀"严寒体感

四、文学史定位

1.乐府传统的创新

在继承汉乐府叙事传统基础上,开创"流程全景图"范式,四首诗既可独立成篇,又形成完整叙事链。

2.边塞诗风的过渡

兼具盛唐的雄迈(如"营共一呼"与中唐的工巧(如"明寻白羽"成为诗风转变期的典型样本。

3.后世影响

清代沈德潜评其"愈琐碎愈见精神"学者认为该组诗是研究唐代军事诗歌的重要范本。

五、扩展阅读建议

1. 对比阅读李白《塞下曲六首》,体会盛唐与中唐边塞诗差异

2. 结合《旧唐书·浑瑊传》理解创作背景

3. 延伸阅读钱起《和张仆射塞下曲》唱和作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