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君子至止,鸾声哕哕。
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
1.夜如何其:询问夜色的固定句式,"其"为语助词
2.庭燎:宫廷中点燃的巨型火炬,以松明或苇束制成
3.鸾声:车铃声响,西周高级马车标配四鸾八銮
4.哕哕(huì):象声词,形容节奏分明的铃声
5.旂(qí):绘有交龙图案的诸侯旗帜
(第一段)
"已到什么时辰?长夜尚未过半,庭中火炬正明亮。诸侯朝见将到来,远处已闻鸾铃锵锵。"
(第二段)
"已到什么时辰?黑夜尚未消散,庭燎火光渐微弱。诸侯车驾已临近,铃声响动有节律。"(第三段)
"夜色已到什么时辰?天光将要破晓,庭燎余晖尚闪烁。诸侯已然至宫门,可辨旌旗纹样清。" 四、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采用重章叠句形式,通过"未央→夜未艾→夜乡晨"推进,配合"→晣晣→辉"的光线变化,形成蒙太奇般的画面组接。
2.感官描写
构建"视觉(火光)-听觉(鸾声)-视觉(旌旗)"感知闭环,体现《诗经》"比兴"中的""精髓。
3.政治隐喻
"至止"重复强调,暗含周王对诸侯勤政的期待,与《尚书·周官》"夜惟寅"的治国理念相呼应。
1.创作时期
据《毛诗序》记载,当为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作品,反映"宣王中兴"时的朝会制度。
2.礼制依据
《周礼·秋官》载:"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诗中场景符合诸侯朝觐时的"采朝日"制。
3.考古佐证
陕西周原遗址出土的青铜车銮铃,其形制与诗中"声将将"的描述高度吻合。
1.作者争议
朱熹《诗集传》认为系王朝乐官所作,而现代学者扬之水提出可能是诸侯国史官记录的朝觐见闻。
2.主旨分歧
传统解读强调"宣王勤政"近年出土清华简《耆夜》则显示可能为夜饮仪式乐歌。
3.文字考据
"庭燎"在甲骨文中作"寮"商周时期存在用人牲点火祭祀的"燎祭"风。
1.文学传承
李白《宫中行乐词》"更取朝霞烛,庭燎再燃辉"化用本诗意象。
2.日本受容
平安时代《本朝文粹》记载嵯峨天皇仿《庭燎》举行元日朝贺,形成"燎之仪"传统。
3.现代应用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迎客松"焰火设计,其美学理念可追溯至本诗的光影艺术。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