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名:折桂令(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字伯远,号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
原文:
```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
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
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
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
1.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古称,为钱塘江重要渡口
2.东州:泛指东方州郡,此处暗指友人赴任之地
3.忘机沙鸥:典出《列子·黄帝》,喻忘却世俗机心的隐逸情怀
4.有句相酬:指以诗词赠别应答
彩绘的船儿载不动这沉甸甸的离愁,
送君至西陵渡口,怅恨却弥漫东州。
懒于跨上归去的马鞍,倦于擦拭泪眼,更不敢独倚高楼。
年复一年的春景里,只有岸柳见证着依依别情;
潮涨潮落的江面上,沙鸥自在飞翔令人羡慕。
望着浩渺烟波,纵有诗句相赠,终究无计挽留。
全曲采用"-分-总":
1.空间张力:西陵(实景)与东州(虚指)构成地理对照
2.时间意象:春柳、潮汐暗示聚散无常的永恒主题
3.矛盾心理:末句"句相酬,无计相留"文人送别的典型困境
1.创作时期:约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时张可久任绍兴路吏
2.地理特征:西陵为元代浙东运河枢纽,见证无数宦游离别
3.文学传统:继承唐宋送别词传统,如柳永《雨霖铃》的铺叙手法
1.元代文人境遇:折射出汉族文人在异族统治下的仕隐矛盾
2.曲体特征:体现元散曲"俗为雅"特点,"懒"慵"怕"等口语入曲
3.比较研究: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并称"曲双璧"一写羁旅一抒离情
1.版本差异:《全元散曲》与《阳春白雪》刻本存在"恨满/情满"异文
2.唱和研究:后世周德清《中原音韵》标为本调典范
3.文化影响:清代浙派词人厉鹗曾仿此调作《西陵感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