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广州松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3     共 2529 浏览

一、原词呈现

曲牌名:折桂令(双调)

作者:张可久(约1270-1348),字伯远,号小山,元代著名散曲家

原文

```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

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懒上归鞍,慵开泪眼,怕倚层楼。

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

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

烟水悠悠,有句相酬,无计相留。

```

二、词语注释

1.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古称,为钱塘江重要渡口

2.东州:泛指东方州郡,此处暗指友人赴任之地

3.忘机沙鸥:典出《列子·黄帝》,喻忘却世俗机心的隐逸情怀

4.有句相酬:指以诗词赠别应答

三、白话译文

彩绘的船儿载不动这沉甸甸的离愁,

送君至西陵渡口,怅恨却弥漫东州。

懒于跨上归去的马鞍,倦于擦拭泪眼,更不敢独倚高楼。

年复一年的春景里,只有岸柳见证着依依别情;

潮涨潮落的江面上,沙鸥自在飞翔令人羡慕。

望着浩渺烟波,纵有诗句相赠,终究无计挽留。

四、文学赏析

# (一)结构艺术

全曲采用"-分-总":

  • 起笔以"不动离愁"化虚为实,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之意
  • 中段两组工整鼎足对:"/慵/怕"三态描摹心理,"去/潮生"句时空对照
  • 结句"烟水悠悠"再现钱塘江景,形成首尾呼应

# (二)情感表达

1.空间张力:西陵(实景)与东州(虚指)构成地理对照

2.时间意象:春柳、潮汐暗示聚散无常的永恒主题

3.矛盾心理:末句"句相酬,无计相留"文人送别的典型困境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约作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时张可久任绍兴路吏

2.地理特征:西陵为元代浙东运河枢纽,见证无数宦游离别

3.文学传统:继承唐宋送别词传统,如柳永《雨霖铃》的铺叙手法

六、延伸解读

1.元代文人境遇:折射出汉族文人在异族统治下的仕隐矛盾

2.曲体特征:体现元散曲"俗为雅"特点,"懒"慵"怕"等口语入曲

3.比较研究: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并称"曲双璧"一写羁旅一抒离情

七、相关考证

1.版本差异:《全元散曲》与《阳春白雪》刻本存在"恨满/情满"异文

2.唱和研究:后世周德清《中原音韵》标为本调典范

3.文化影响:清代浙派词人厉鹗曾仿此调作《西陵感旧》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