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兰陵王·柳
作者:北宋·周邦彦
原文: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
1.隋堤: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时沿渠所筑堤坝,遍植杨柳
2.榆火:寒食节后取榆柳之火赐百官,唐宋习俗
3.津堠:渡口瞭望用的土堡
4.月榭露桥: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明桥上看神仙"意象
笔直柳荫连成碧线,烟霭中柳丝摇曳。隋堤上见证多少次,柳枝拂水、飞絮送别的场景。登高眺望故乡,谁知我这京城倦客?长亭路上年复一年,折下的柳条早该超过千尺。
追忆旧游踪迹,哀弦声中饮酒,灯火映照离席。梨花开放、榆火新燃,寒食节匆匆将至。愁看船如箭顺风疾行,竹篙半没温暖春水,转眼已过数个驿站,回望伊人远在天北。
悲凄啊!离恨堆积。渐见水波回旋,渡口沉寂,斜阳缓缓西沉春色无边。想起月下台榭携手,露湿桥头共听笛声。沉思往事,恍如梦境,唯有暗自垂泪。
---
全词三叠结构严谨:
此词被清代陈廷焯评为"词中第一"其创新在于:
---
1.创作时间:约作于政和五年(1115年)周邦彦59岁时,正值其提举南京鸿庆宫闲职阶段
2.地理线索:词中"堤"指向汴河沿岸,北宋时连接东京与江南的漕运要道
3.政治隐喻:
---
1.版本差异:
2.后世影响:
3.现代解读:
- 心理分析学派认为"折柳过千尺"强迫性重复行为
- 生态批评视角关注词中"柳-水-人"共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