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8     共 2523 浏览

一、曲牌与原文

曲牌: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

作者: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元代后期重要散曲家

原文

> 身闲道义尊,心远山林近。

> 尘世不同群,惟与樵夫认。

> 黄金难买闲,白发偏多恨。

>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二、注释与译文

1.字词注释

  • "身闲道义尊"化用《论语》"忧道不忧贫"暗讽元朝官场道德沦丧
  • "心远山林近"典出陶渊明《饮酒》"远地自偏"隐逸思想
  • "尘世不同群":指拒绝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
  • "难买闲"反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批判元代商业资本对文人价值观的冲击

2.现代译文

保持闲适之身方能坚守道义,

心怀高远便觉山林触手可及。

决不与世俗之辈沆瀣一气,

只愿与樵夫平民相知相认。

黄金万两难购片刻清闲,

白发丛生偏惹无限怅恨。

千古兴亡的是非曲直,

终化作渔樵夜话的谈资。

三、艺术特色赏析

1.结构艺术

采用"雁儿落"前四句)与"得胜令"(后四句)双调联章体式,前段写隐逸选择,后段抒历史感悟,形成递进式抒情结构。

2.修辞手法

  • 对比修辞:""""对立
  • 用典密度:全曲8句含5处典故,体现"才学为曲"的元后期创作倾向
  • 意象组合:通过"/尘世"渔樵/黄金"意象群构建二元对立空间

3.音乐性特征

据《中原音韵》记载,本曲押"真文",平仄交替处如"(平)-近(仄)"群(平)-认(仄)"声情顿挫之美。

四、历史背景探析

1.创作年代推定

根据乔吉生平活动轨迹,此曲应作于元至顺年间(1330-1333),时值元文宗推行"文治"却难挽政治腐败,文人普遍产生幻灭感。

2.社会语境

  • 科举停废:1313年恢复科举但录取率不足4%,文人仕进无门
  • 商业发展: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繁荣催生享乐主义思潮
  • 道教影响:全真教提倡"世修心"成为文人精神避难所

3.文学史定位

代表元散曲从前期关汉卿式的直白泼辣,转向后期雅化书斋化的创作倾向,与张可久并称"曲中李杜"###五、跨文化比较

1.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比较:

  • 同写隐逸,马曲重意象叠加,乔作偏哲理阐发
  • 乔吉曲中"渔樵话"母题直接影响明代《三国演义》开篇词

2. 与西方田园诗对比:

维吉尔《牧歌》强调理想化自然,乔曲则突出历史虚无感,体现东方"渔樵闲话"特有的历史哲学。

六、学术争议点

1. "白发偏多恨"分歧:

  •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解为功名无成之恨
  • 李修生《全元文》认为指代种族歧视下的身份焦虑

2. 曲中"夫"考:

有学者指出元代山民需承担矿税劳役,所谓"逸"可能隐含对底层压迫的隐晦批评。

七、现代价值阐释

1. 生态智慧:"心远山林近"当代城市病具有疗愈意义

2. 历史观照:提醒资本狂热时代对精神价值的坚守

3. 文学启示:展示如何将哲学思考转化为审美体验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