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4     共 2526 浏览

一、词作原文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

二、注释详解

1.长安古道:实指北宋汴京(今开封)街道,虚指仕途之路。"长安"汉唐都城象征,暗示词人对功名的追忆

2.马迟迟:双关语。既写马匹缓行,又喻人生困顿。《诗经·王风》有"行道迟迟"典故

3.高柳乱蝉:视觉与听觉交织的意象。柳树象征离别,蝉鸣暗示烦躁,奠定全词萧瑟基调

4.目断四天垂:化用《楚辞·招魂》"极千里兮伤春心"天垂"指天地交接处的弧线

---

三、白话译文

(韵文体翻译)

汴京旧道马行缓,柳梢蝉噪乱心烦。

孤岛残阳沉暮色,荒原秋色漫无边。

浮云散尽无归处,当年誓约成云烟。

欢场知己渐零落,酒友星散不堪言。

再难觅得少年狂,独对西风叹流年。

---

四、文学赏析

# (一)时空建构艺术

1.空间维度

  • 横向:古道(线性)- 岛外(点状)- 原上(面状)构成三维空间
  • 纵向:高柳(仰视)- 天垂(平视)- 夕阳(俯视)形成立体视角

2.时间维度

  • 物理时间:从"夕阳""垂"的黄昏进程
  • 心理时间:通过"时"与现实的对比形成时间张力

# (二)情感表达技法

1.意象群组合

  • 衰颓意象:古道/秋风/归云 → 象征理想破灭
  • 声响意象:蝉嘶/马鸣 → 强化孤独感

2.数字修辞

  • "四天垂"的"四"字营造天穹合围的压迫感
  • "一去"无踪迹"否定句式强化绝望情绪

---

五、历史背景考据

# (一)创作年代推断

根据《乐章集》编年及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本词应作于1034-1036年间,时年柳永(约987-1053)经历:

  • 第四次科举落第
  • 被仁宗批"去填词"
  • 离开汴京漫游渭南时期

# (二)社会文化语境

1.科举制度:宋代取士名额仅唐代1/10,柳永屡试不第反映寒门士子困境

2.都市文化:汴京"新声"流行促使词体革新,本词保留早期慢词特征

3.儒道冲突:"狎兴"体现宋代文人冶游风尚与道德约束的矛盾

---

六、词学价值定位

1.艺术成就

  • 开创"羁旅行役词"新题材,比苏轼"人生如逆旅"早半个世纪
  • "秋士易感"传统的宋代典范,影响后来吴文英《莺啼序》

2.版本流变

  • 现存最早见于南宋《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
  • 元代《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将"外"作"鸟外"3.后世评价
  •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耆卿于写景中见性情,此词尤显" - 现代词学家龙榆生认为此词"已具后来秦观《踏莎行》意境"

---

七、延伸思考

1.地理意象转化:唐代长安→宋代汴京的文学空间迁移现象

2.年龄书写范式:中国文学中"三十而立"的早期表达

3.音乐性分析:原调属"林钟商"调式,现存日本《三五要录》保留部分旋律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