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点火樱桃》
*南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
1.点火樱桃:形容樱桃红艳似火
2.荼蘼(tú mí):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
3.龙孙:竹笋的别称
4.紫苔苍壁:长满青苔的岩石
5.子规:杜鹃鸟,啼声似"归去
初绽的樱桃如火焰般鲜红,映照着满架雪白的荼蘼花。正值美好春光,可见新笋穿透青苔岩壁破土而出。母燕带着雏鸟费力学飞,黄莺呼唤同伴的鸣声娇弱。质问春天:为何离去时不带走忧愁,徒留人愁肠百结?
登上高楼远望,春山重重叠嶂。故园何在?唯见烟波浩渺。古今多少遗憾,能向何人诉说?蝴蝶不捎来千里之外的归梦,只有杜鹃在月下啼血。枕畔声声催促"不如归去"归途却遥遥无期。
---
1.意象群构建:以樱桃、荼蘼、春笋等密集意象铺陈暮春图景,形成视觉冲击
2.动物拟人化:"乳燕引雏"莺唤友"赋予自然生灵人性情感
3.时空对照:眼前春景(空间)与古今遗恨(时间)形成张力结构
---
1.创作时期:约作于1181-1192年间,辛弃疾遭弹劾闲居带湖期间
2.时代特征: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北伐主张屡遭压制
3.词人处境:
---
1.词牌选择:《满江红》本为激昂词调,此处反用其悲郁
2.继承与发展:
3.后世评价:
---
1.园林艺术:苏州拙政园"绮亭"意于"樱桃"句
2.影视改编:2023年电视剧《辛弃疾》采用此词作为片尾曲
3.当代价值:
- 展现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 为现代人提供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