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8     共 2525 浏览

辛弃疾原词全文

《满江红·点火樱桃》

*南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

词句注释

1.点火樱桃:形容樱桃红艳似火

2.荼蘼(tú mí):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

3.龙孙:竹笋的别称

4.紫苔苍壁:长满青苔的岩石

5.子规:杜鹃鸟,啼声似"归去

白话译文

初绽的樱桃如火焰般鲜红,映照着满架雪白的荼蘼花。正值美好春光,可见新笋穿透青苔岩壁破土而出。母燕带着雏鸟费力学飞,黄莺呼唤同伴的鸣声娇弱。质问春天:为何离去时不带走忧愁,徒留人愁肠百结?

登上高楼远望,春山重重叠嶂。故园何在?唯见烟波浩渺。古今多少遗憾,能向何人诉说?蝴蝶不捎来千里之外的归梦,只有杜鹃在月下啼血。枕畔声声催促"不如归去"归途却遥遥无期。

---

文学赏析

# 艺术特色

1.意象群构建:以樱桃、荼蘼、春笋等密集意象铺陈暮春图景,形成视觉冲击

2.动物拟人化:"乳燕引雏"莺唤友"赋予自然生灵人性情感

3.时空对照:眼前春景(空间)与古今遗恨(时间)形成张力结构

# 情感表达

  • 表层:描绘江南暮春风光
  • 深层:通过"家何在"归难得"句,抒发北方故土难归的沉痛
  • 词眼:"古今遗恨"将个人愁绪升华为时代悲情

---

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约作于1181-1192年间,辛弃疾遭弹劾闲居带湖期间

2.时代特征: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北伐主张屡遭压制

3.词人处境

  • 原籍山东济南,自幼立志收复中原
  • 此时已南渡二十余年,抱负难展
  • 词中"烟波隔"暗指淮河以北的沦陷区

---

延伸解读

1.词牌选择:《满江红》本为激昂词调,此处反用其悲郁

2.继承与发展

  • 继承李清照"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的春恨传统
  • 开创"以豪放笔法写婉约情怀"境界

    3.后世评价

  • 清代陈廷焯评:"结得悲咽,令人不忍卒读" - 现代学者认为此词是"放派词人的婉约代表作"

---

文化影响

1.园林艺术:苏州拙政园"绮亭"意于"樱桃"句

2.影视改编:2023年电视剧《辛弃疾》采用此词作为片尾曲

3.当代价值

- 展现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 为现代人提供面对困境时的精神参照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