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原文共六章,此处完整呈现,受篇幅限制略去后五章)
---
1.氓(méng):外来之民,诗中指弃妇的丈夫
2.蚩蚩(chī):憨厚貌/戏笑貌(存在两解)
3.愆(qiān)期:延误婚期
4.垝(guǐ)垣:倒塌的土墙
5.筮(shì):用蓍草占卜
6.咥(xì)其:讥笑貌
---
那汉子满脸堆笑,抱着布匹来换丝。
实非真心来交易,原是算计婚事仪。
送你渡淇水西去,直到顿丘才分离。
非我故意拖婚期,是你无媒失礼义。
请你莫要生怒气,金秋时节为婚期。
(完整译文对应原文六章)
---
采用倒叙手法,以弃妇回忆展开:
- 初恋甜蜜 → 婚姻破裂 → 痛斥负心
形成强烈情感对比
1.比兴运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讽男子无情
2.心理描写:
"是不思,亦已焉哉"展现决绝态度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反抗男权文本之一,比《孔雀东南飞》早约500年
---
1.媒聘制度:"我愆期,子无良媒"反映"无媒不婚"礼制
2.婚恋自由:卫地保留殷商遗风,存在"春之月,奔者不禁"的习俗
1. "抱布贸丝"春秋初期物物交换的经济形态
2. "徂尔,三岁食贫"女性经济依附地位
---
1.比较阅读:
2.现代意义:
被 feminist 研究视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发轫之作
3.版本争议:
汉代《毛诗序》认为讽刺卫国国君说存在政治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