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
1.蟋蟀在堂:蟋蟀由野外迁入屋内,标志深秋时节(周代以农历十月为岁末)
2.岁聿其莫:"聿"为助词,"莫"通"暮"指一年将尽
3.日月其除:""消逝,《郑笺》解为"去也"4.无已大康:不要过度享乐,""过分,"大康"泰康
5.职思其居:常思本职所在,"职"当释为"常"(每章核心意象演变:从""""""责任范围的扩展)
第一章:
蟋蟀已进堂屋,一年将近岁末。今日若不寻乐,光阴匆匆掠过。纵情不可过度,本职仍需思索。享乐莫忘正事,贤者警醒自缚。
第二章:
蟋蟀鸣叫厅前,岁月流水般逝。此刻不行乐事,时光飞驰难止。欢愉应有节制,分内之外亦思。娱乐不荒本业,智士勤勉如斯。
第三章:
蟋蟀栖于檐下,农车停止奔波。此时不享欢愉,昼夜交替穿梭。享乐适可而止,忧患意识常握。欢娱不误正途,君子安闲自若。
1.结构艺术:
采用典型重章叠句手法,三章仅替换12个关键动词(除/迈/慆、居/外/忧等),通过递进式变奏深化主题。朱熹《诗集传》评:"也,三章意思略同,特以韵变耳。"2.哲学内涵:
构建"虫鸣—岁暮—人思"意象链,体现周人"弛有度"的中庸思想。方玉润《诗经原始》指出:"感时惜物,而存谨戒之意,此圣贤之学也。"3.修辞特色:
1.创作年代:
属《唐风》系列,当为晋地民歌。据《毛诗序》载:"蟋蟀》,刺晋僖公也。"现代学者多认为反映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社会心态。
2.礼制映射:
"役车其休"对应《周礼·冬官》"降而休役"记载,体现农耕文明的时间观念。诗中"士"形象符合《尚书·无逸》"所其无逸"训诫。
3.文化比较:
与《诗经·秦风·车邻》同属"岁暮感怀",但本诗更强调责任意识,不同于秦风的及时行乐倾向。
1.作者身份:
"无名氏"属性存疑,清代崔述《读风偶识》推测为士大夫阶层的"规谏之作"现代出土楚简显示或与晋国乐官有关。
2.主旨分歧:
3.文字训诂:
"瞿瞿"释义历来争议:
1.文学传承:
杜甫《除架》"蟋蟀欲无床"白居易《闻蛩》"蛩傍阶鸣"承袭此诗意象系统。
2.哲学发展:
为儒家"乐而不淫"《论语·八佾》)思想提供早期文本依据,与《周易》"以俭德辟难"形成互文。
3.现代诠释:
当代有学者从时间哲学角度重新解读,认为该诗构建了中国最早的"主义时间观"(参见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