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28 浏览

一、诗歌溯源与作者简介

标题释义

《子夜吴歌》又名《子夜四时歌》,属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相传为晋代女子子夜创制。李白沿用古题创作四首分咏四季,本文聚焦《秋歌》,展现其对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号青莲居士。其诗以豪放飘逸著称,擅将个人情怀与社会现实熔铸于自然意象中。《子夜吴歌》正是其关注民生、融合民歌风格的典范。

  • --

    二、原文与注释

    《子夜吴歌·秋歌》全文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关键词注释

  • 捣衣:古代妇女捶打衣物使柔软便于裁制,多用于制备寒衣。
  • 玉关:玉门关,代指西北边塞战场。
  • 良人:丈夫,此处指远征士卒。

---

三、白话译文

皎洁月光笼罩长安,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砧声。

萧瑟秋风无法吹散,那绵延不绝的戍边思念。

何时能平定外族侵扰,让丈夫结束远征归家?

  • --

    四、诗歌赏析

    1. 意象组合的艺术

  • 时空交织:以“长安月”与“玉关情”构建空间张力,将都城安宁与边塞动荡并置。
  • 声景融合:“捣衣声”既是劳动场景实录,又隐喻思妇心绪的纷乱。

2. 情感表达层次

  • 由景入情:前两句写景蓄势,后三句抒情递进,从集体群像(万户)聚焦个体诉求(良人)。
  • 时代批判:表面写思妇闺怨,实则揭露天宝年间穷兵黩武政策对百姓的摧残。

3. 乐府诗创新

突破原曲四句体例,扩展为六句,增强叙事容量;保留民歌质朴语言,融入盛唐气象。

  • --

    五、扩展说明

    1. 四季组诗对比

  • 春歌写采桑女罗敷拒绝权贵,凸显高洁;夏歌咏西施采莲,暗喻红颜命运。
  • 冬歌“一夜絮征袍”与《秋歌》形成四季呼应,完整展现征戍题材。

2. 历史语境

唐代实行府兵制,男性需轮番戍边。诗中“万户捣衣”反映兵役制度下家庭的普遍苦难。

3. 文学史地位

该诗开创性地将边塞诗与闺怨诗结合,影响中唐“新乐府运动”,如白居易《缭绫》等。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嫦娥》-- 李商隐 | ·下一条:《孤雁》-- 崔涂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