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宋】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
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谩簪黄菊,花也应羞。
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
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
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
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
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
1.亭皋:水边平地。《楚辞·九歌》有"骋骛兮江皋"
2.捣衣秋:化用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暗含戍边思妇意象
3.庾肠:庾信《哀江南赋》典故,喻羁旅之愁
4.潘鬓:潘岳《秋兴赋》"斑鬓髟以承弁"未老先衰
5.白蘋/红蓼:江南水乡典型植物,构建萧瑟秋景
---
深秋的木叶飘落水岸,重阳将近又闻捣衣声。
愁绪如庾信般缠绕肝肠,白发似潘岳悄悄滋生,
强簪菊花却自惭形秽。
楚地暮色中,白蘋烟霭散尽处,红蓼摇曳水边头。
芳草含情,夕阳沉默,雁阵掠过南浦,伊人独倚西楼。
可还安好?往来的书信,
终难抵两地相思悠悠。
空怨碧云聚散,青鸟音讯沉浮。
风中怅惘,芳心紧蹙,
双眉似叶难载闲愁。
情至无言处,唯有付与东流。
---
上阕以"木叶亭皋"空间展开,通过"-捣衣秋"时间纵轴,形成时空交织的抒情网络。"楚天晚""倚西楼"采用蒙太奇手法,由远景(白蘋红蓼)推至特写(雁阵西楼),展现词人镜头语言般的叙事能力。
全词遵循"景-生愁-忆人-无奈"递进,末句"付东流"以水意象收束,与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曲同工,体现宋词"以理化情"典型特征。
---
1.创作时期:约作于绍圣年间(1094-1098),张耒因元祐党争贬谪润州时期
2.词体发展:此词保留早期《风流子》调式特征(双调109字),但突破晚唐五代闺怨题材,融入士大夫的生命意识
3.文人交往:与秦观《风流子·东风吹碧草》形成唱和关系,反映元祐文人集团的创作互动
---
1. 与柳永《八声甘州》对比:同写秋思,张词更重文人雅趣,柳词倾向市井白话
2. 与吴文英《唐多令》参照:皆用"横南浦",张词质朴,吴词密丽
3. 词牌流变:周邦彦同调词"新绿小池塘"已转向铺叙手法,体现北宋词演进轨迹
---
1. 主旨分歧:
2. 系年问题:
---
1. 后世化用:
2. 现代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