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9 15:45:51     共 2520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

二、词句注释

1.候人:古代边境稽查官吏,《周礼》载"人各掌其方之道治"2.何戈与祋:何通""祋(duì)为殳类兵器,指扛着武器巡逻

3.赤芾:红色蔽膝,大夫以上官服配饰,暗讽权贵数量泛滥

4.鹈鹕:大型水鸟,诗中比喻尸位素餐者,"不濡其翼"不劳而获

5.朝隮(jī):彩虹初现的晨雾景象,隐喻政治昏暗

三、白话译文

那稽查边境的小吏啊,扛着戈与殳在执勤。那些新得势的权贵们,竟有三百人穿上赤芾。

鹈鹕站在鱼梁上头,翅膀都不曾沾湿水。那些新得势的权贵们,哪配身上华贵官服。

鹈鹕站在鱼梁上头,长喙都不曾浸入水。那些新得势的权贵们,难成婚配德不配位。

云雾弥漫层层翻涌,南山清晨彩虹隐现。娇小柔美的少女啊,正在忍受饥饿煎熬。

四、文学赏析

1.对比艺术:通过"候人""赤芾"的悬殊对比,揭露阶级矛盾。边境小吏实际劳作与权贵虚领俸禄形成强烈反差。

2.叠章手法:二、三章采用重章叠句,"不濡其翼/咮"的反复强调,强化对官僚集团的讽刺。

3.比兴运用:以鹈鹕不捕鱼比喻官员不履职,南山朝隮的景物描写烘托社会黑暗氛围。

五、历史背景

据《毛诗序》考证,本诗创作于曹共公时期(公元前662-前618年)。时值曹国政治腐败:

  • 官制混乱:大夫编制超额三倍("三百赤芾"- 赋税沉重:末章"季女斯饥"民生凋敝
  • 外交失利:诗中"遂其媾"指与晋国盟约破裂

六、学术争议

1.作者身份:汉代郑玄认为是曹国士大夫,现代学者多推测为边境官吏

2."女"解读:传统注疏指待嫁少女,闻一多考证为祭祀巫女

3.政治隐喻: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鹈鹕"指曹国执政卿子臧

(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信南山》--无名氏 | ·下一条:《假乐》--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