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6:13:02       共计:2523 浏览

篇名与作者

《大招》传为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景差所作,收录于《楚辞》辑录的"篇"。王逸《楚辞章句》注:"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学者多倾向景差所作说。

原文呈现

```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

冥凌浃行,魂无逃只。

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中略)...

代秦郑卫,鸣竽张只。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讴和《扬阿》,赵箫倡只。

```

注释精要

1."青春受谢":谢指代谢,谓冬去春来

2."凌浃行":冥指玄冥(冬神),凌指冰冻,浃谓周遍

3."伏戏《驾辩》":伏戏即伏羲,传说中创制《驾辩》古曲

4."《劳商》":楚国特有的曲调名,王夫之解为"劳者歌其事"###白话译文

(节选)

"新春接替了残冬,阳光多么灿烂。

春意催发万物,生灵竞相生长。

冬神的寒威已消散,魂魄无处躲藏。

游魂归来吧!不要漂泊远方。

...(中略)...

代秦郑卫的乐师,竽瑟齐奏。

演绎伏羲《驾辩》,弹唱楚地《劳商》。

应和着《扬阿》曲,赵国的洞箫领响。"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全篇采用"召唤",依次铺陈东、南、西、北四方险恶,形成空间张力

2.修辞特色:连续使用"只"字句尾(共53处),构成独特韵律,与《招魂》""用法形成对照

3.意象系统:构建"阳—魂魄—乐舞"三重意象群,体现楚地"乐招魂"的巫祭传统

历史背景

1.创作年代:考据当在楚顷襄王后期(约前280年),正值楚国郢都沦陷后文化复兴阶段

2.社会功能:反映楚人"二元论"信仰,兼具宫廷招魂仪轨与民间巫歌特征

3.文本流变:东汉王逸注本与1977年阜阳汉简出土残文存在11处异文,可见汉代传播过程中的文本变异

学术争议

1. 作者归属:朱熹《楚辞集注》力主屈原说,现代学者汤炳正通过韵部比较论证景差创作更可信

2. 招魂对象:传统说法认为招楚怀王魂,闻一多考证应为生人"招生魂"预防性仪式

3. 南北差异:与《招魂》相比,《大招》更强调"政召唤"反映景差作为楚国大夫的政治诉求

文化影响

1. 后世仿作:明代黄道周《续大招》、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均受其影响

2. 民俗遗存:今湘西苗族"廪"仪式中保留相似招魂词结构

3. 跨文化比较:与《埃及亡灵书》、古希腊《俄耳甫斯教祷歌》形成人类学意义上的"魂文学"系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哀时命》--严忌 | ·下一条:《天问》--屈原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