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8     共 2526 浏览

原词呈现

词牌名:满江红

标题:暮春

作者:辛弃疾(1140-1207)

```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

---

注释精解

1.点火樱桃:形容樱桃红艳似火,暗喻春光盛极将衰

2.荼蘼(tú mí):蔷薇科植物,花期最晚,花开预示春尽

3.龙孙:竹笋别称,呼应"穿破紫苔苍壁"蓬勃生命力

4.肠千结:化用李煜"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愁绪叠加手法

5.子规:杜鹃鸟,其"不如归去"的啼声成为思乡文学经典意象

---

白话译文

暮春时节的樱桃红艳如火,映照着满架雪白的荼蘼花。春光正好之际,可见新笋穿透青苔石壁。母燕带着幼雏费力学飞,黄莺呼唤伙伴的鸣声透着怯弱。试问离去的春天,为何不肯带走愁绪?只让人愁肠百转。

登楼远眺,春山重叠阻隔视线。故乡在何处?唯见烟波浩渺。这古今相续的遗恨,该向何人诉说?蝴蝶难托千里乡梦,杜鹃在月下啼血哀鸣。枕畔不断传来"不如归去"劝诫,可归途却遥遥无期。

---

文学赏析

# 意象系统的三重构建

1.自然意象群:通过樱桃-荼蘼-子规的物候链条,构建"尽-夏临-秋思"纵轴

2.空间意象群:由"楼望""波隔"垂直与水平交织的立体阻隔感

3.声音意象群:流莺娇声、子规夜啼、枕上劝归构成听觉维度的情感递进

# 修辞艺术特征

  • 矛盾修辞法:"春正好""归"形成瞬时愉悦与永恒消逝的张力
  • 典故化用:"梦"典出《庄子》,在此反用其超脱之意,强化现实羁绊
  • 数词强化:"结"千里"三更"数量词制造情感压强

---

历史背景探微

# 创作时间推定

根据邓广铭《辛稼轩年谱》,此词应作于1181-1182年间,时值辛弃疾遭弹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词中"家何在"问,实为对北方沦陷故土的魂牵梦萦。

# 词牌选择深意

《满江红》本为激昂慷慨之调,辛弃疾却用以书写婉约愁思,形成"健含婀娜"的特殊美学效果,恰如其"刚拙自信"与被迫投闲置散的处境矛盾。

---

词学价值定位

1.暮春主题的范式突破:超越传统伤春悲秋套路,将季节感受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

2.豪放词派的婉约变奏:证明辛词"能豪能婉"全面造诣

3.视觉-听觉通感范例:为后世"感官并置"创作手法提供经典样本

---

延伸思考

# 词中时空观的现代解读

"烟波隔"物理距离与"古今遗恨"的时间纵深,构成存在主义式的生存困境书写,与萨特"人是无用的激情"跨时空共鸣。

# 比较文学视角

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

- 同:皆以暮春意象起兴

- 异:辛词愁绪指向社会历史维度,李词聚焦个人生命体验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