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台》出自《诗经·小雅》,作者为先秦时期无名氏。作为《小雅》中典型的宴饮诗,其内容以颂德祝寿为核心,通过草木起兴的比兴手法,表达对贤能君子的赞美与祝福。
---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
1.台与莱:
2.“乐只君子”:
- “只”为感叹词,强化赞颂语气;“君子”特指周王或贤臣,体现其治国之功。
3.特殊植物意象:
- 栲(山樗)、杻(菩提)、枸(枳椇)、楰(苦楸)等草木,分别对应君子的不同美德,如长寿(眉寿)、德行(德音茂)。
---
南山长满莎草,北山遍生藜菜。
贤能的君子啊,是国家的根基。
贤能的君子啊,愿您万寿无期。
……(中略)
南山生枳椇,北山长苦楸。
贤能的君子啊,怎会不享高寿?
贤能的君子啊,子孙永得天佑。
---
1.结构设计:
- 全诗五章,章六句,采用重章叠句形式。每章以“南山”“北山”草木起兴,后接对君子的颂扬,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感。
2.比兴手法:
- 草木繁茂隐喻人才辈出,如“桑杨”喻荣光,“杞李”喻亲民,自然意象与政治理想紧密结合。
3.情感表达:
- 双重呼告“乐只君子”既强化祝福之情,又凸显宴饮诗的仪式性,体现周代礼乐文化中“以诗为颂”的传统。
---
1.创作语境:
- 西周至春秋时期,宴饮诗常用于宗庙祭祀或贵族宴席,本诗可能为诸侯朝见周王时的祝颂之作。
2.政治隐喻:
- “邦家之基”“民之父母”等句,反映周代以德治国理念,强调统治者需兼具权威与仁德。
---
1.现代解读:
- 当代学者认为诗中草木的多样性象征社会各阶层协作,体现早期“和谐共生”的治理思想。
2.文学影响:
- 后世“南山”“北山”对举的写法(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可能受此诗启发。
(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