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解析
"府"直指诗人夜宿幕府的场景,标题中""既点明时间(夜晚),又暗含漂泊暂居之意;"府"特指严武幕府,揭示杜甫晚年依附权贵的生存状态。
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年52岁的杜甫在好友严武幕府任参谋,表面暂得安居,实则饱尝战乱流离之苦。
---
原文
```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
重点注释
---
深秋的幕府井边梧桐透着寒意,
我独宿江城,眼看着残烛将尽。
长夜中号角声似在悲戚自语,
天上明月虽美,却无人共赏。
战乱连绵使亲朋音讯断绝,
关塞荒凉,归乡之路艰难。
已忍受十年孤苦飘零,
如今勉强移居,暂求片刻安宁。
---
1. 首联:孤寂环境的立体刻画
"清秋"梧寒"视觉与触觉双重视角渲染秋夜凄冷,"蜡炬残"通过燃烧将尽的蜡烛,隐喻诗人生命能量的耗损。未直接写"独宿"孤寂感已扑面而来。
2. 颔联:声音与光影的反衬艺术
"声悲自语"运用拟人手法,使军号声具象化为诗人的内心独白;"月色好谁看"反问句式,将自然美景与孤独心境形成强烈反差。
3. 颈联:时代苦难的宏观书写
"尘荏苒"战乱持久,"书绝"尽亲友离散之痛;"塞萧条"字凝练展现战后社会的满目疮痍,具史诗性视野。
4. 尾联:生命困境的深沉喟叹
"十年事"诗人从安史之乱以来的颠沛流离,"强移"揭示寄人篱下的屈辱与不甘,体现儒家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坚守。
---
1. 结构艺术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符合律诗"起承转合"。写景时由近及远(井梧→角声→月色),抒情时由个人推及时代(独宿→战乱→十年漂泊)。
2. 意象系统
构建"梧-残烛-悲角-孤月"的意象链,形成冷色调视觉体系,与"音书绝-行路难"的生存困境相互呼应。
3. 诗史地位
该诗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典型代表,既延续了《秋兴八首》的悲秋传统,又为后续《登高》的晚年诗风奠定基础,堪称连接其中后期创作的关键节点。
---
1. 现代解读
有学者将"永夜角声"视为唐代职场压力的隐喻,认为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古代文人的职业倦怠感,这种解读为古典诗歌提供了新的阐释空间。
2. 比较阅读
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对比:同写月夜独宿,李白抒发的是历史虚无感,杜甫聚焦的则是现实苦难,体现两位诗人不同的精神向度。
3. 教学建议
中学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荏苒"俜"双声叠韵词的语言效果,并通过改写颔联练习拟人修辞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