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3     共 2524 浏览

---

一、原曲呈现

曲牌名:普天乐

作者:宋方壶(元代散曲家)

原文

> 稻粱肥,蒹葭秀。

> 黄添篱落,绿淡汀洲。

> 木叶秋声,山容瘦。

>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 断霞孤鹜,暮云收。

> 闲时节观山玩水,闷来时分酒浇愁。

> 白发劝饮,黄花笑人。

> 醉时节天地同流。

---

二、注释与译文

# (1)词句注释

  • 稻粱肥:田野稻谷饱满,暗喻丰收景象
  • 蒹葭秀:芦苇抽穗,出自《诗经·秦风》意象
  • 黄添篱落:秋色渐染农家篱笆
  • 绿淡汀洲:水边绿地随秋转淡
  • 木叶秋声:化用《楚辞》"波兮木叶下"
  • 山容瘦:拟人手法写秋山萧瑟

# (2)白话译文

田野间稻谷丰硕,芦苇丛摇曳生姿。

秋色点染竹篱渐黄,沙洲绿意转淡。

落叶沙沙奏响秋声,山峦显露出清瘦轮廓。

老树栖鸦,溪桥流水,

晚霞中孤雁飞过,暮云缓缓收敛。

闲时游赏山水,烦闷时借酒消愁。

白发老翁劝酒,菊花似在笑人痴狂,

醉眼朦胧时,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

三、艺术特色赏析

# 1. 意象组合的蒙太奇效果

全曲通过12个典型秋景意象的并置(如"树昏鸦"与"小桥流水"),形成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画面。这种意象拼接手法,比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具动态层次。

# 2. 色彩修辞学

作者构建"黄-绿-白"三色体系:

  • 暖色调:稻黄、篱黄、醉颜红
  • 冷色调:蒹葭白、暮云灰
  • 过渡色:由绿转淡的汀洲

    形成秋日特有的色彩渐变图谱。

# 3. 时空结构设计

时间轴上呈现"昼-黄昏-醉时"段式推进,空间上完成"-山峦-水流-天空"视角抬升,最终达成"同流"哲学境界。

---

四、历史背景探微

# 1. 作者生平关联

宋方壶为元末隐士,本名宋子正,方壶为其道号。此曲作于至正年间(1341-1368),时值元末社会动荡,文人多选择隐居避世。曲中"闲居"实为对乱世的消极抵抗。

# 2. 元代散曲发展

该作品属于"江派"代表作,特点是:

  • 淡化市井俚俗风格
  • 强化文人雅士情趣
  • 融合诗词比兴手法

    同时期可比照作品有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

五、文化比较研究

# 1. 与陶渊明田园诗差异

维度陶渊明宋方壶
情感基调愉悦满足隐忍疏离
自然观察农耕生活细节审美化景观
终极追求桃花源理想醉境超脱

# 2. 对后世影响

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笑人"典故即源于此,清代郑板桥画作常题写此曲末句。

---

六、文本深层解读

1."白发劝饮"关

既指酒肆老者劝酒,亦暗喻岁月催人,与后文"黄花笑人"形成生命意识的对话。

2.醉境的哲学意味

末句"天地同流"源自庄子"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酒精达成物我两忘,实为元代文人特有的精神解脱方式。

3.秋景中的存在之思

全曲通过秋物衰败与饮酒狂欢的对比,揭示元代知识分子在""与"隐"之间的集体焦虑。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