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牌名:普天乐
作者:宋方壶(元代散曲家)
原文:
> 稻粱肥,蒹葭秀。
> 黄添篱落,绿淡汀洲。
> 木叶秋声,山容瘦。
> 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 断霞孤鹜,暮云收。
> 闲时节观山玩水,闷来时分酒浇愁。
> 白发劝饮,黄花笑人。
> 醉时节天地同流。
---
田野间稻谷丰硕,芦苇丛摇曳生姿。
秋色点染竹篱渐黄,沙洲绿意转淡。
落叶沙沙奏响秋声,山峦显露出清瘦轮廓。
老树栖鸦,溪桥流水,
晚霞中孤雁飞过,暮云缓缓收敛。
闲时游赏山水,烦闷时借酒消愁。
白发老翁劝酒,菊花似在笑人痴狂,
醉眼朦胧时,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
全曲通过12个典型秋景意象的并置(如"树昏鸦"与"小桥流水"),形成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画面。这种意象拼接手法,比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具动态层次。
作者构建"黄-绿-白"三色体系:
形成秋日特有的色彩渐变图谱。
时间轴上呈现"昼-黄昏-醉时"段式推进,空间上完成"-山峦-水流-天空"视角抬升,最终达成"同流"哲学境界。
---
宋方壶为元末隐士,本名宋子正,方壶为其道号。此曲作于至正年间(1341-1368),时值元末社会动荡,文人多选择隐居避世。曲中"闲居"实为对乱世的消极抵抗。
该作品属于"江派"代表作,特点是:
同时期可比照作品有关汉卿《四块玉·闲适》。
---
维度 | 陶渊明 | 宋方壶 |
---|---|---|
情感基调 | 愉悦满足 | 隐忍疏离 |
自然观察 | 农耕生活细节 | 审美化景观 |
终极追求 | 桃花源理想 | 醉境超脱 |
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笑人"典故即源于此,清代郑板桥画作常题写此曲末句。
---
1."白发劝饮"关
既指酒肆老者劝酒,亦暗喻岁月催人,与后文"黄花笑人"形成生命意识的对话。
2.醉境的哲学意味
末句"天地同流"源自庄子"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酒精达成物我两忘,实为元代文人特有的精神解脱方式。
3.秋景中的存在之思
全曲通过秋物衰败与饮酒狂欢的对比,揭示元代知识分子在""与"隐"之间的集体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