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19     共 2521 浏览

一、诗歌本体信息

标题:夜归鹿门山歌

作者:孟浩然(689-740),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与王维并称"孟"

创作背景:作于诗人隐居鹿门山期间,反映其"隐逸之志"与"仕隐矛盾

二、原文与分行注释

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分行注释

1."山寺钟鸣昼已昏":以钟声点明黄昏时分,山寺的静谧与尘世的喧嚣形成对比

2."梁渡头争渡喧":"争渡喧"字生动再现民间生活场景

3."人随沙岸向江村":民众归家的世俗轨迹

4."亦乘舟归鹿门":""暗含诗人与俗世不同的精神归宿

5."鹿门月照开烟树":月光穿透暮霭,象征隐逸之路的明朗化

6."到庞公栖隐处":庞德公(东汉隐士)典故强化隐逸主题

7.末两句:以"寂寥"人"凸显隐士的孤独与高洁

---

三、白话译文

黄昏时分山寺钟声回荡,渔梁渡口喧闹着争渡的声响。

人们沿着沙岸走向江畔村落,我独自乘舟前往鹿门山岗。

月光拨开鹿门山的雾霭烟树,蓦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门扉松林间的小径,唯有避世的隐者在此独往。

---

四、诗歌赏析

# 1.结构艺术

  • 时空转换:从日暮渡口(现实空间)到月照鹿门(精神空间)的蒙太奇式切换
  • 双线对比:世俗归家(动态喧闹)与隐者归山(静态空寂)的平行叙事

# 2.意象系统

  • 钟声:宗教超脱的召唤
  • 月光:澄明心境的外化
  • 松径岩扉:隐逸生活的物质载体

# 3.情感张力

通过"渡喧"与"自来去"强烈反差,展现诗人既眷恋人间烟火又向往精神自由的矛盾心理。

---

五、文化扩展

1.鹿门山意象流变

  • 东汉庞德公采药不返的传说
  • 唐代成为"南捷径"真诚隐逸符号

2.盛唐隐逸诗的特质

  • 与王维《终南别业》比较:孟诗更具烟火气,王诗更显禅意
  • 与李白《山中问答》对照:李诗狂放,孟诗冲淡

3.现代解读视角

  • 生态批评:诗中呈现的人与自然共生关系
  • 空间诗学:物理空间向精神空间的转化机制

---

六、学术争议

1. 创作时间考证:开元十七年(729)或开元二十二年(734)之说

2. "幽人"所指:诗人自喻?庞德公灵魂?文学虚构形象?

3. 诗体归类:七言古诗?歌行体?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形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